医者卢光琇的多面人生
只要不出差或开会,担任院长的卢光琇就坚持每周一、三、五上午接诊。此前没有接受这个采访任务时,记者每次路过中信湘雅,都会看到其门前的马路上挤着一大堆人,当时还以为是附近的招待所在开会,采访时才发现这些人都是到卢光琇所在医院就诊的病人。“真的管用。”记者的一个年轻朋友说,婚后5年不孕的她,通过在中信湘雅的治疗,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
“来找卢老师的大多都是在别处诊治失败的病人。”学生欧阳琦告诉记者,卢老师总是能从门诊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再讨论、再解决,很多疑难杂症和科研创新,就是这样解决的。她还说,卢老师看病极耐心,平均每个病人看半小时以上,但挂号费才50元。
卢光琇告诉记者,去年一个患者专门找到她,说自己是她做的试管婴儿,如今这位患者的孩子也是她做出来的。1999年在加拿大探亲时,她接待了一对当地的不孕夫妇,后来这对夫妻专程到长沙治疗,两次手术后,如今这对夫妻已有了3个孩子。“MADE IN CHINA!”孩子父母逢人就高兴地说。
“这一生就爱做科研,愿意为它死”
“全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第一”,采访中,卢光琇嘴里时常蹦出这样的语句,如1998年,就做了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性克隆,当时华尔街日报说,我们还在对克隆进行“伦理学争论时,中国已领跑了人类的克隆”。如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胚胎干细胞库,240多个系(理论上,器官移植只要180多个系就可以了);如2012年8月24日,诞生了全球首批经全基因测序的PGD/PGS试管婴儿,这意味着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的试管婴儿成功率将大大提高,并且部分家族遗传性疾病将有望避免……“这一生就愿意做科研,愿意为它死”,老太太虽是笑眯眯地说着,但骨子里透出一股坚韧劲。
在接连攻克了几个试管婴儿技术的难题之后,从1994年开始,卢光琇把目光转向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再生医学,这是一项全新的、国际医疗界极其关注的课题,其发展将引起临床医学的革命。再生医学的核心是干细胞技术。
“1993年在加拿大学习的时候,就想做这个。”卢光琇说,试管婴儿解决的是占育龄夫妇中约10%—15%的不孕问题,而干细胞技术,造福全人类,可治疗糖尿病、白血病、脑瘫、截瘫、老年性痴呆等多种顽疾。
“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卢光琇向记者“科普”说,每个人都是从100多个细胞团发育而来,理论上将来的器官移植只需要用干细胞来制备就可以;理论上人可以活到500岁,这当然不可能,但如果干细胞研究到一定的程度,活到150岁应该没问题。
意义如此重大,难度当然可想而知。“行吗?”还是有人怀疑。“做事不要计较得失,想了就去做,并且千方百计要做成功。”十几年后,她在为学生做讲座时坦言。
“有远见,有人格魅力。”谭跃球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从1993年开始,他跟随卢老师已21年,其中8年读老师的硕士博士,亲眼见到老师“愿意为科研而死”的那股不要命的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次看门诊都“拖堂”,一般上午的门诊都看到13点多;以前病人通宵排队拿号,她凌晨5点多起来维持秩序,最后改变挂号方式,引入指纹及身份证认证挂号系统,杜绝了黄牛党;最初建实验室时,她跪在地上擦地板……最让谭跃球难忘的是,一次他不小心惹了大祸,紧急赶来的卢老师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严且爱!”欧阳琦评价。她也是卢老师的学生,她说,医院病人每天都是人满为患,但她绝不允许医生拿回扣、收红包,一经发现绝对严惩。但她对学生又极关心,曾经一段时间医院几个同事骨折,“要补充营养”,卢老师知道后就要求大家都补钙,后来干脆为全医院400多名员工,每人每天提供一瓶免费牛奶。
这种工作干劲,这样带团队,想不成功都难。
立志干细胞研究后,她的团队也是成果迭出。早在1996年,她就和同事们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核移植小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克隆老鼠,这比当时报道的“克隆羊”还早两年;2000年,发明先注核再去核的新方法,获得世界上首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2003年,又获得首个治疗性克隆囊胚。
在干细胞建系方面,2001年就建立了国内首株人胚胎干细胞系和纯合孤雌胚胎干细胞系,当年被批准成为湖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中心;此后不断探索,建系达240多个,2004年,被批准成为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年抗战才得来的。”卢光琇说,最难的时候几乎放弃,甚至绝望,但咬紧牙关打起精神,终于挺过来了。如今,“中心”占地70亩,投入1.8个亿,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数亿的资产,全是卢光琇和她的团队自己赚来的。
“要把病人看作兄弟姐妹”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着科研。同为女人,记者很好奇:那么忙碌,她如何做好母亲和妻子这个角色?“还行吧。”卢光琇自己评价。
卢光琇有3个儿子,当年她和丈夫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120元,日子过得比较艰难。“3个孩子很懂事,能吃苦,很小就晓得帮衬家里,比如喂鸡什么的。”谈到儿子们,卢光琇比较自豪。
如今3个儿子都事业有成,老大在美国当儿科医生,老二在国内“搞药”,只有老三林戈“子承母业”,如今是干细胞中心的副主任、中信湘雅的副院长。“老三不大爱说话,但做事踏实。”她说,儿子在耶鲁进修时,才两个月就建了两个干细胞“系”,当时在美国引起轰动,当地媒体做了报道,系主任曾想请他留下来工作,但儿子婉拒,并且回来后只字不提。
“越做越大,越来越忙,如今老大也准备回来帮我。”卢光琇言语中透出几许疲惫,毕竟是75岁的老人了。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不休息?动力来自哪里?职业病让记者连珠炮似地发问。
卢光琇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缓缓讲述了20多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那还是在刚开始搞试管婴儿的时候,在时任省长毛致用的关心下,省里给父亲特批了10万美元科研费,她专门跑到省财政去要。“现在手上没钱,要等下半年税收上来的时候才行。”听到这话,她惊呆了,一直埋头做手术的她这才知道,政府给的科研费,分分厘厘来自于老百姓。
“造福百姓苍生”,从此这6个字就成了她的行为准则、人生追求。
为了深入调研张家界汪家山人称“傻瓜村”的成因,从1989年到1993年,卢光琇率队连续4年跋山涉水到这个村调研,当时这个村的呆傻发病率高达27%以上,人穷地偏,生活相当不便。但4年里卢光琇多次到这个村,从流行病学调查、环境致畸、智力检测、细胞遗传学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甚至还带了几个病人到长沙检查,最后终于找到病因:克汀病,缺碘引起的。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成果居然成为1994年国务院令《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管理条例》的背景依据之一。此后,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的卢光琇,到处奔走呼吁,为这个村争取到不少资金,帮助村里建起了简易公路、通了电,建起了幼儿园和小学。几年后村里遭受山洪,她又专程送上5万元慰问金。当然,这个村再也没有新生痴呆儿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她还专程赶赴绵竹为再生育家庭义诊,几天里加班加点,为116位40岁以上有再生育需求的家庭进行了详细评估、检查和诊断……
“当医生最重要的是爱心,是慈悲情怀”,这是卢光琇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说,当年读大学下煤矿劳动,毕业后在基层医院工作,在特贫乡村做遗传病调研,现在经常坐门诊,一辈子面对的都是需要帮助的群体,都是有困难的群体,特别需要爱心与同情心,这是做一个好医生的基础。“农民看一次病要卖一头猪”,“要把病人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要知道,是他们在养活着我们”,她经常对学生们这样说。
卢光琇告诉记者,她准备筹集1000万元,设立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当年父亲去世时全部存款才3万元,她们几姐妹一起凑足10万元设立奖学金,结果几年下来发不了几个钱,人家居然要她拿回去。“我好难过。”她说,所以尽管医院要发展,“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但她仍要捐出这么大一笔钱,因为“造福百姓苍生”,是她,也是她父亲一辈子的追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