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转专业“无间道”
焦海洋 绘
■本报记者 宋伟涛
前几日,有媒体报道,武汉某高校大一女生想转专业,却因校规被拒,该生以自己的平等受教育权被侵犯为由将校方告上法庭。
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法院一审认为,高校是国家事业单位,其对新生调换专业的校规,并非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属于高校自主办学应享有的自治权范畴,不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审裁定驳回张静的起诉。张静不服提起上诉后,武汉中院于日前下达终审裁定,再次认可高校履行教育自治权利的观点,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审裁定。
大学转专业是每一名深陷专业认知困惑的学生都面对的问题,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调查发现,新生中有12%的学生有意转换专业,其中39%是因为“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大学转专业能否做到“专业不是你所爱,想转就能转”?这其中又要经历多少波折?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转专业攻略流行
“一、从一开始就要选修你所要转的专业课程;二、参加相关专业社团活动;三、与转入专业的学生混熟……”这是流传在某高校学生手中的一份转专业攻略,在这份攻略中,如何避开转专业“大小年”,如何保证成功率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如今,在大学中转专业的难度已不亚于一次高考。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学生进入大学后大致有以下3种情况重新选择专业。一是高校有关实验班面向新生选拔学生;二是按大类招生的院系,在二三年级时才选择专业方向;三是新生在大一末或大二末,有一次或两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
就读于上海一所知名高校的张佳(化名)属于第三种情况,当时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报的是中文系,但是分数并未达到该系录取线,因此被调剂到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而这并不是她的兴趣所在,经过综合考虑,她觉得新闻学院的平台比较大,自己也喜欢和人交往,因此入学之初就有了转专业的想法。
为了能够顺利转入新闻学院,张佳给转专业成功的学长、学姐群发短信请教,最后终于得到了若干份“转专业攻略”。在攻略的指导下,张佳选修了相关课程,并且在学校里的多个新闻社团锻炼自己的新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她成功避开了转专业的“大小年”,选了竞争相对较小的传播学,经过一年的努力,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张佳认为提前了解形势,是转专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她举例说,学校的经管学院虽然每年都会放出若干个转专业名额,但是最后成功者寥寥无几,所以如果一开始就选择错误,那么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熊庆年教授介绍,学生选定专业后重新调整专业的原因有四种:一是一些学生在大学录取时,被调剂到非第一志愿专业,入学后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所以想通过这个通道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二是考虑到以后就业时自己的专业不占优势,就想转一个热门专业;三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对专业的概念比较模糊,选择时有一些随意性,在考上大学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学习兴趣所在,所以想转专业;四是考分不是特别理想,想先进入一所较好学校的低分专业,进校后再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曲线达到理想目标。
在实际中,采用“曲线救国”办法的学生不在少数。近日,上海交大发布《2013级自主调整专业工作拟录取学生名单》,在186名转专业的学生中,有55名从医学院转出,约占医学院同届学生人数的1/10,与此同时,仅2名学生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巨大的人数剪刀差,再次刺激到医疗界的敏感神经。
上海交大医学院专门针对转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将近80%的学生在入学前或入学初就萌生“不学医”的想法,近三成学生称学医是“家庭意愿”,近四成学生则表示是因为“分数正好”……但一种流传更广的观点认为,不少学生以医学院作为进名校的“跳板”。“论坛上常会有人请教如何报考上海交大,分数不高又怎么办。结果总会有学长传授‘经验’——先报考分数较低的医学类专业,等大一下学期再通过转专业转出来。”上海交大医学院一名医学生无奈地说,这种“跳板经验”竟在学校同乡会、高中生论坛上流传。
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黄钢教授介绍,医学院已注意到“跳板”现象,“确实存在少量学生钻空子,溜进那些高分区专业。这有违公平性,至少对在高考中以高分考入那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公平”。因此,从2014级新生起,医学生转专业将推行“高分转低分”原则。举例来说,A专业当年高考录取分为530分,学生甲高考分数为520分,则无法转入A专业。根据这一原则,要从医学院分数线较低的专业转入交大本部热门高分专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跳板”现象将被杜绝。
“我们不会把转专业的门关上,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但同时我们更尊重医学,不会为了医学院的面子,勉强不想学医的人学医,最终伤害医学事业。”黄钢说,此番新政是希望吸引真正想学医的同学报考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困扰在宁波大学却正好倒转过来。在宁波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直以来是宁波大学的热门专业,不仅在招生时分数线位居各专业大类之首,第一志愿率超过200%,而且在转大类和转专业中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宁波大学教务处长李学兰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学生没培养起自己的爱好、特长,对未来发展之路认识不够明晰,在转专业上会受到就业形势、家长观念的影响。
转专业门槛有多高
在教育部2005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转专业作了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但是涉及到具体措施,各个学校又出台了各自的规定。
一般而言转专业有何要求?首先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高的要求,多数学校要求必修课成绩在年级专业排名前30%甚至更靠前才有机会转专业。在采访中,很多有转专业经历的学生都感叹:成绩好的才有机会转专业,成绩不好的一般没有机会,一旦出现“挂科”,那么转专业的大门基本宣告关闭。
为了实现转专业的有序进行,很多高校对转专业的人数进行了限制。一般控制在全年级总人数的10%—20%,甚至更低。据了解,兰州大学规定各学院接收转专业人数一般控制在全年级学生总人数的5%—10%之内。南京大学规定,一年级转专业学生人数控制在全年级总人数的10%以内,二年级控制在5%以内。所以,要转专业的学生即使成绩合格,也还要为争取名额进行竞争。
宁波大学教务处长李学兰告诉记者:“宁波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学生按大类录取,一年级进行大类学习,一年后根据‘志愿+成绩’进行专业分流。其间第一学期结束后同学可以申请转大类,转大类的条件根据大类的冷热程度,转热门专业需受成绩前15%的制约,转一般专业没有条件限制。”
为了选拔适合该专业的学生,除了符合“硬性”条件,学生还要通过相关测试与面试。首先是转专业要得到双方院系的同意,特别是院系和专业之间差异大的专业转起来难度大。“如果转入的专业是比原专业更好的专业,接收方也可能会限制转入的同学。如果转入的专业是比原专业差的专业,接收方希望转入,他们会说,只要原学院放人就行。但如果在原专业排名太靠前,原院系不想放人,如果太靠后,转入院系不想收。”曾经成功实现转专业的陈杰(化名)告诉记者转专业所经历的苦衷。
“我们当时感觉学得很杂、很空,各个专业的课程都涉及一点,比如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等。大家感觉学校拿我们这一级同学做实验。许多当时进我们专业的同学都是高出一本线三十分左右的同学,但大家却找不到学习的价值、方向和动力。”谈及转专业的原因,小陈说出了同学们的普遍困惑。
很多学校规定,文科专业的学生不允许向理工科转,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不能转入普通专业。转入的学院要组织基础学科和专业知识的考试;在本学院内转专业,或者转入冷门专业,相对容易一些;一些比较热门的院系对转入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名额也少;文科学生转到理科或者工科专业难度会更大,反之亦然。“当时我们学校经管学院每年虽然放出几个转专业的名额,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没有成功转到经管学院的学生。”张佳告诉记者。
有些学校转专业门槛很高,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是如此,还有很多学校基本实现了专业自由选择。
中国科技大学从200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专业的创新举措。该校本科生入学后至少有三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进校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或学科类;二年级的春季学期可以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分流,有接收条件的院系申报计划,由教务处向学生统一公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申请;二年级及更高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均可个别申请转专业。
该校还规定,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转专业,所在院系不允许“设卡”。院系即使想卡也卡不住,因为只要学生提出来,另一院系同意接收,教务处就直接将学生的“关系”转到相关院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首要体现。”中国科技大学教务处长周丛照告诉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