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高职特色 服务区域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3年,东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专业应届毕业生闫升和、夏乔乔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聘用,实现了高职学生高端就业;毕业生董传盟被评为第二届“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成为山东省首个获此殊荣高职院校毕业生;2014年,石油工程专业在校生李肖肖研发的“刷卡投币自助洗车机”因省水、省时、省电的巨大优势迅速覆盖东营,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多年来,学校石油化工及石油机械装备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比例达到7∶1,高于全校平均数40%,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到4200元;据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0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4.59%。东营职业学院依托黄河三角洲地域产业优势,突出石油特色专业品牌,发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引领带动作用,为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抢抓发展机遇 政行企校齐动员

    东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2011年建成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4年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校所在的东营市是国家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也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伴随着“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职业学院抢抓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深入研究“两区”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支持,迅速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的目标,构建起“政行企校、多方共建”的开放式办学体制,探索出“校企联动、共享共赢”的合作运行机制,深化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了区域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而且石油专业品牌特色突出,迅速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

    近年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艰苦卓绝的国家骨干校建设中,秉承“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和“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逐渐凝聚形成了“事业至上、工作为先,保障权益、民主正义,笃学尚德、崇扬真善,爱敬履信、协谐同进”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定了干、不怕难、敢争先”的学校精神,确立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厚技高、乐业好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动员政、行、企、校各方力量,迅速建成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4年6月,学校骨干高职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验收。这标志着东营职业学院成为了全国高职的佼佼者。

    打造双师团队 德厚识博技精熟

    学校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师德建设列入《东营职业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办法》,以“知行合一”的教风,强化师德修养,以师德建设活动月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师德水平评价。学校先后培养了山东省、东营市和学校师德标兵11人,山东省优秀辅导员3人,东营市劳动模范2人,东营市功勋人民教师1人;实施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引进24名教学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3年来,学校组织2700余人次参加国内各类培训。其中,有104人次赴德国、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专业培训,为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引进提供了保障;组织801人次参加企业研修,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技术性难题200多项。学校聘请戴士弘等10名职教专家到校指导教学改革,有439名教师通过了职教能力测评。目前,学校591名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8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46%;16人具有博士学位,407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57%;双师素质教师52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17%,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1%。学校从企业生产一线选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成804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5%。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项目研发,校企共同打造一支“德厚 识博 技精熟”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筑就人才高地 引领辐射促发展

    东营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高地优势,突出石油产业、生态农业两大领域,构建起研发、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学校成立了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研究院、石油化工应用研究所等18个研究院所,承担了我国与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家联合开展的4项政府间合作项目和“海上三维多分量VSP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精细时深标定三项技术方法研究”等国家“863计划”。3年来,学校立项市级以上纵向课题114项、结题33项,完成横向课题72项,获国家专利249项,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2269万元。

    学校积极为在岗和再就业人员提升素质、更新知识提供培训,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46328人次,培训企业员工245576人次,承接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26720人次;设计开发了化学检验工、数控工等17个职业培训包,开展企业职工技术培训119608人次;开展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免费专业技能培训240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616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200多户,培育致富带头人1000多人;培养新疆疏勒县新就业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243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东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立足区域产业 打造特色亮品牌

    东营市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和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学校主动对接石油化工和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高端提升,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向高质高效发展,重点建设了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并将其打造成了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建成了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测评站和“国培”、“省培”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承担了“863项目”——中石化“海上三维多分量VSP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等横向课题22项,助推了产业升级。优势专业群在校生人数达到5400多人,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比例达到7∶1,高于全校平均数的40%,初次平均月薪达到4200元,高于全校平均数1300元。学校每年为地方石油产业培养2000余名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企业员工9000余人,成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2013年6月28日,《中国教育报》以《打造石化品牌,培养双高人才》为题对学校特色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宣传,中国高职高专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也进行了全文转载。

    突出岗位能力 技能竞赛大练兵

    学校以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以学生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制订了《东营职业学院关于加强学生技能竞赛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激励师生注重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学校建立了二级学院、学校、市、省、国家“五梯次,全覆盖”的技能大赛训练体系,使全校学生技能训练、技能比武活动实现常态化;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每年举办全体学生参与的技能大比武;经二级学院预赛选拔,参加全校95个项目的技能决赛,实现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技能竞赛覆盖到了每一个专业和每一个学生,形成了全体师生重视技能、苦练技能、人人参赛的浓厚气氛。学校主办了东营市黄河口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承办了2012年、2013年两届山东省物联网应用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和国家的各项技能大赛。3年来,学校先后有865人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217项,在国家大赛中获团体一、二、三等奖10项,团体获奖数量居山东省同类院校首位。2012年6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2010级应用化工专业学生闫升和、夏乔乔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分析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被中国两弹基地之一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聘用,实现了高职学生的高端就业。

    共建实践基地 互惠互利享共赢

    东营职业学院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根据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对接职业资格标准,针对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了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3年来,学校投资12587万元,建设了31891平方米的“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成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实训中心、石油工程实训中心等8个实训中心、162个实验室,并建成博士工作室4个、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9个。“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融教学实训、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科技研发及社会培训为一体,可同时容纳4500人实训,这也是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80.2%。

    学校购置配套教学仪器设备15535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855万元,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余个,实施“6S”管理,引入合作企业管理理念、文化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营造职场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中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校中厂”,让学生在校期间与就业“零”距离接触。近年来,学校还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60个,在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软件园等建设“厂中校”6个,每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24000人次;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595名,接收学生就业2486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比例均达到100%。校企共同探索实施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调配学习、工作或实训时间段,统筹安排,柔性管理,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到了56.5%。“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反复锤炼中铸就,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2011年、2012年、2013年,学校年底就业率分别达到97.73%、98.13%、99.12%,初次就业起薪值分别达到1800元、2179元、2887元,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0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4.59%,实现了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