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奖励比没有奖励更可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周芳元

    近日媒体报道,四川省宜宾市民沈先生遇到了一件让自己烦心的事儿:由于自己8岁的儿子不太喜欢干活,沈先生就用金钱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儿子做家务,刷碗1个5毛钱,刷锅1个1元,擦餐桌、扫地1次1元……结果是,儿子愿意干活了,但每次干活都要给父母谈条件,有时甚至“要求涨价”。(《华西都市报》10月29日)

    用金钱奖励驱动,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从长远来看是有限的。当一次次奖励都不能超越以往的力度和幅度时,学生难免产生懈怠,后继无力。最终可能会造成孩子以金钱为衡量标准,树立功利的价值观。相比之下,让学生爱上劳动,能充分享受劳动过程所带来的成就,这更是一种从内打开的方式。不从通过劳动我能获得什么奖励去引导学生,而从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怎样去劳动去引领学生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改变,这样更会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有实质性的提升。

    然而,奖励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用奖励为学生点亮一盏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这无可厚非,毕竟学生的未知世界需要引领。但让学生一味为了奖励而劳作,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中,而最终把最能够激励和最应该享受的过程忘掉,最终让学生陷入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被动劳动之中。

    鸡蛋从外打开是食物,从内打开是生命,通过激励,让学生回归到适合自己的生长之路,让学生能够持续享受到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所带来的巨大收获,从而促推学生愉悦前行,学生需要这样的奖励,需要这样的引领,让学生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这是适合学生的教育。(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杨花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