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来自内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川玲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特聘专家,微信公众号“童书出版妈妈”

    我住在北京三里屯,这里大约是外国人最多的地方。有一次在超市买单的时候,排在我前面的是位外国女士。她刷卡输密码的时候,我不忍直面她可能出现的戒备姿势,便转过身去。过了一会儿,她拍拍我的肩膀,我回头看到一张阳光满面的笑脸,她快乐地用中文说:谢谢你!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舒服,她理解了我的善意,并回以她的善意。我不由得想起了“礼貌”这个词。

    在中国,2岁以上的小孩,几乎每一天都在被教育有礼貌。我不知道其他孩子如何,我得老实承认,我女儿小丸子是个极其不爱打招呼的小朋友。她读幼儿园4年,每次见到健康检查的医生从来不说早上好,遇到对她极好的叔叔阿姨也很害羞地不吭声。

    我不知道礼貌最终会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我发现小丸子做得其实非常好。比如,她虽然从不向我的老朋友向东问好,但见到向东叔叔的时候会像小猴子一样攀援到他身上,搂着他的脖子。她深爱的金老师要回家乡去工作,离别那天,她和其他3个小姑娘跟着老师寸步不离——“从操场上楼的时候,我们4个围着金老师慢慢挪动,就像4片花瓣围着她们的花芯儿”,吃饭的时候她难过地哭了,吃不下饭。

    上小学之后,她忘记带笔袋,马上会有同学借铅笔给她,她从来没有因为丢三拉四而接受“惨痛的教训”。因为真诚对待老师和同学,她的人缘比嘴巴甜的小朋友更好。

    我想起我们这些大人们,并不无缘无故地跟路遇的每个人打招呼,见到熟人了有时就是笑一笑,甚至只递一个眼神过去。在公交车上有人给丸子让座,我们的道谢是如此由衷。亲戚朋友遇到大悲大痛,我们会心生怜悯,施以援手。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感受,是用真诚和体恤在维护,而不仅仅靠着礼貌。

    对于小孩儿來说,更加紧要的,是学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诚恳地对待他人、对待世界。只有诚恳地面对自己,才会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才会明白,所有的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都在诠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社会人,自由的界限在于“不影响他人”。

    常常有朋友反问我,难道不应该让孩子懂点规矩吗?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还真应该让孩子“懂”点规矩。怎么个懂法?其实,所有规矩和礼仪的起源,皆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大家觉得这样相处非常合适合理,就变成规矩和礼仪流传下来了(当然,封建社会的很多规矩和礼仪是为了强调权威和阶层,不在此议)。要让孩子懂规矩,首先应该让孩子懂得规矩从何而来,为何而立。

    一个孩子,当对人对己的善意已经内化,自然懂得如何去对人对事。礼仪需要孩子去领会其背后的深意。回到超市付款台前的场景,我相信世界上最严谨的礼仪手册,也无法写下这样的细则:当你输银行密码时有人转身不看,输完密码,你应该轻拍其肩膀,报以灿烂笑容,并说谢谢。

    没有一种礼仪这样教那位外国女士,是她的内心让这样去做。孩子如何拥有这样的内心?只需从今天、从现在开始,诚恳面对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心。

    我的朋友,从事正面管教培训的甄颖讲过一句话,“真诚是全宇宙真谛”,我以为这是宇宙真理。其实无论大人和小孩,都天生具有感应真诚的雷达,能捕捉到真诚的电波。不管你表面如何伪装,不真诚是能感觉得到的。

    我在写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有一个标准的假想读者,那就是我的朋友圈里面最有见识、最有品位,也最勇敢坦诚的那一个。如果我的文章写出来,连她都认为好的话,我就觉得可以发表。我常常对朋友和同事说,我们做事情,首先要能“忽悠”自己,才能“忽悠”到别人。自己不感冒,如何去传染别人呢?

    “忽悠自己”,也就是俗话说的“讲良心”。

    我想,那些给奶粉添加三聚氰胺、让病死鸭变烤鸭、修筑豆腐渣工程的商人们,他们都没有过“忽悠自己”这一关,而是昧着良心去做事的吧。

    我特别反感组织小学生满操场给家长洗脚的行为,也反感让小孩儿为了传承五千年文明去“孔融让梨”。一个孩子从小就去做不可能发自内心的事情,并且受到表扬和嘉许,他学到的不是仁义而是虚伪,长大之后最有可能养成口是心非的行为习惯。

    孩子的一生很长,理解真正的圣贤需要时间和机缘,成为高尚的君子还需要一些时间,希望父母可以耐心等待,等待孩子自己从生命中开出那一朵美丽的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