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雕塑的力量指引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邹锋(右一)在雕塑创作现场指导学生。     龚达 摄

    ■通讯员 张宇庆

    今年的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前按下启动按钮,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作为纪念活动的主体标志,这座雕塑将永久存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广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邹锋便是雕塑的艺术指导。在北京工业大学,奥林匹克场馆外“五彩羽毛”雕塑正是邹锋怀着对奥运难解的情结创作的。

    作为一名艺术家、学者,邹锋不仅为本科生授课,还担任硕士生导师。邹锋对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邹锋常对学生说:“如果你只想就业找份工作,就不要来我这里读书了。”他常常告诉学生,青年人一定要有理想,有志于在自己学习的领域里工作。只有在主动的意愿下以良好的求知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养成高水平的专业素养。现在学生物质条件都比较好,思想活跃,与学生同吃同住的邹锋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他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走上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邹锋的课堂教学更多是在创作过程中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来完成的。在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在红旗渠雕塑的创作过程中,邹锋带着研究生、本科生从创意开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工作中。邹锋说:“大家感觉搞艺术的人好像是天马行空,很随意,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创作过程与做科学研究一样要求严谨踏实。”

    在河南省林县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巨型浮雕两座、大型圆雕七组、人物个体形象51个,也是由邹锋以及他的创作团队完成的。为了真实地反映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场景,邹锋经过数十次的认证研讨,多次到红旗渠实地调研,走访了当地的群众。邹锋通过自己精湛的艺术造诣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

    邹锋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学习和感受红旗渠创业的艰辛与不易。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学生收获了专业知识,更收获了做人的道理,待人接物日趋成熟。邹锋让学生参与整个的创作过程,使学生更有整体感,开阔了眼界,有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公司提前签约。

    “艺术精神的传承让学生在老师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现在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成功,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邹锋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