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督导的“深圳经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教育督导办何秀超主任(左三)在深圳检查指导督学责任区建设工作。

    深圳市人民政府吴以环副市长(左三)、市教育局郭雨蓉局长(右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金依俚副主任(左二)为市责任督学事务中心揭牌。

    “152个督学责任区、255名挂牌责任督学、1980所中小幼学校”,这是印刻在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金依俚心中的一串数字,而在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深圳市近些年为了办人民满意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督导工作的缩影。正如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所说:“加强督学队伍管理,推进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实现深圳教育高位突破,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教育治理水平,2013年国家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校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所谓挂牌督导是指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为区域内每一所学校设置责任督学,每名责任督学负责5所左右学校,责任督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在校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责任督学要对学校进行经常性督导。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特区得风气之先,在创新优化教育督导工作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挂二配三督”是对深圳市教育督导工作的形象概括。所谓“一挂”即明确责任督学挂牌;“二配”是配备专门人员和督学事务管理中心;“三督”则是把综合督导、专项督导与经常性督导相结合。深圳市依托督学责任区的建设,以教育科研为支撑,建立了专业化高素质的督学队伍,经过这些年努力,深圳市做到了“公民办、中小幼”100%全覆盖,实现了深圳教育督导的精彩呈现,为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索管办评分离 打破千校一面

    如今,你走到深圳市大街小巷的的每一所学校门前,都可以在校门的显著位置找到一块颜色醒目的牌子,上面刻有该校责任督学的姓名、联系电话、监督电话以及责任督导事项。通过上面的联系方式,你可以把孩子在上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映给责任督学,并可以及时收到问题处理的进展情况。

    这一条“绿色通道”是时刻畅通无阻的。市民、家长、师生还会不时收到督学们主动发放的联系卡、留言条,告知便捷畅通的联系方式,这些做法逐步让督学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来到了家长、师生身边。

    而走到这一步,深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988年深圳市就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在全国率先设立较高规格的教育督导机构建制。1994年升格为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为正局级建制,编制8人,这是深圳市重视教育发展,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特区建立之初的“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到1994年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1995年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督导条例》、1996年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到2000年提出“教育现代化”;从2004年,深圳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再到2012年通过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评估。坐落于南海之滨的深圳以一种改革得锐气和突破的勇气,推动着教育的一次又一次新跨越。然而,在一连串的光环之下,深圳教育人也有着自己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深圳市经济相对发达,教育综合实力比较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步子比较快,但是在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学校品牌、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圳这座城市肩负着引领全国的使命,因此我们不能止步不前。”深圳市教育局郭雨蓉局长说,“我们之所以十分重视责任督学,就是想通过这个抓手实现深圳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变,推进管办评分离,让深圳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打破千校一面的困局。”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深圳市提出并构建了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为抓手的教育督导工作新机制,实现了以经常性督导为核心,辐射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最后实现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整体有效运行。督导室将周期性、综合性的学校评估与过程性、常态性的日常督导相结合,责任督学要做到评估前指导学校自评、评估中与评估组进行信息交流、评估后跟进学校整改,充分发挥了综合性评估的效益和督学的指导与跟进作用,因此得到受评学校高度好评。

    在督导过程中,责任督学将解决学校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结合起来,将指导学校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为工作重点之一,做到一校一督导方案,一校一发展规划,一校一督导报告,督导与学校个性化办学紧密结合,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深圳市教育督导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责任督学一般对所负责区域的学校情况熟悉,能够为责任区内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更多的指导、参谋。因为督学长期从事教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对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不正确,办学行为规范不规范有着直观把握,同时也可以指导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市责任区袁良平督学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深圳外国语学校是深圳市教育局直属的重点学校,校长汤佳宏介绍,虽然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走在深圳市的前列,但是校园的特色文化彰显不足,这一直困扰着他。袁良平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对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进行了提炼和升华。

    “当时外国语学校的民主管理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其中教代会、学代会、家委会运行得非常好,对学校民主决策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建议可以把学校的民主管理系统化,建设成具有深圳外国语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袁良平说。学校听到袁良平的意见后非常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梳理,对深圳外国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

    “校长和督学之间既是一种博弈也一种共生,督导室要求督学要尊重学校,在尊重学校个性的基础上帮助学校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而不是另外输入一种理念。”袁良平说出了督学和校长之间的关系。

    先行先试 破解软硬难题

    以挂牌督学为抓手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特区形成了统一共识,然而如何寻找突破口,找到破解软硬件难题的试点,成为摆在桌面的又一难题。

    “我们选取了条件最为成熟,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区作为典型引领,发挥深圳敢于尝试的精神,在大家都感觉很困惑,很有难点的地方,实现攻坚克难有所突破。”金依俚说。

    南山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先行先试。南山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曹赛先挂帅担任,区府办副主任、区教育局局长、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分别任副主任。通过此举,教育督导提高了工作层级与规格、加大了独立行使职能与跨部门协调的力度,督学们有了强硬的“后台”。

    “区级层面成立督导委员会,南山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只有高规格的配备,才能真正让督导落到实处。”深圳市南山区副区长曹赛先说。

    在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根平看来,如果缺少专职督学,督导机制就容易流于形式。而如何落实专职督学问题,南山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经常性督导工作仅靠兼职是无法完成的,而现在政府又严格控制编制,要想申请新的编制很难,我们只有通过内部挖潜来配备专职督学。”刘根平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一筹莫展之际,我们想到了从参加‘先锋计划’培养的后备干部中挑选一批业务素质高、富有管理经验的校长和教育管理干部,担任中小学专职责任督学,全脱产在教育督导室办公,确保了责任督学队伍的最优化。”南山区教育督导室主任王水发说。有了专职督学,南山区很快建立起了7个中小学督学责任区和23个幼教督学责任区。每个中小学责任区配备一名专职督学和5名兼职督学,兼职督学分别由教研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外籍校长、媒体记者担任。专兼结合的督导模式受到了区里所有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办学者的一致认可。

    “在配备专人的同时,我们还克服了种种困难申请到了政府专款。”曹赛先表示。南山区区政府在区财政预算中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列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于责任督学的工作津贴、日常办公、学习培训和工作奖励,这避免了大家所担心的挤压教育经费的问题,容易取得社会认同,减小了推行的阻力。

    “我们督导结果并不是放空炮,而是落到实处。”南山区教育督导室主任王水发说。南山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的办学单位都十分重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重视责任督学的意见与建议和结果的使用,并明确了督导结果使用的相关规定。

    在南山区的带领下,深圳实现了遍地开花,各区的亮点争相涌现。宝安区构建起“督学+社工+义工”的运作模式。每个督学责任区督学组设专职组长1名,挂牌责任督学3-5名,驻责任区社工1-2名,轮值义工若干名。这样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优势互补,运行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宝安区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通过教育系统内部调剂增加25名事业编制担任专职责任督学,并得到了区政府的同意。

    光明新区为了培养督导队伍,成立了“何立君督导工作室”,督学工作室首期选拔招收学员16名。工作室充分发挥了知名督学的引领、指导作用。2014年以来,工作室共组织开展培训活动6次,培训人员达100多人次,挂牌督学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