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不是荣誉奖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于洪良

    不久前举行的“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上,48所共建高校的党委书记或校长齐聚一堂,碰撞思想、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着实让人激动与兴奋。总览书记或校长们的意见建议,大致涵盖三个方面:多建共建平台、吁请协议落实、明细共建内容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政策、给待遇和拨资金。

    心情不难理解,办教育是要花钱的,把共建高校办成地方高水平大学离开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笔者愿意提醒共建高校决策者们的是,单纯眼光向上,一味寄希望于“输血”,恐怕是难以为继甚至不可持续的。毕竟,未来的高校发展进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愈加显现,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使各类高校处在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之中。

    对于省部共建这一带有鲜明国情特色的制度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和意义将会日益凸现。同时,我们也必须强化这样的意识:省部共建不是荣誉奖励,更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具体的目标、更大的责任和实在的行动。

    相对于现有的一千余所本科高校而言,省部共建的地方高校加上部属院校,数量上不足二百所。省部共建高校要把握好共建机遇,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放大共建效应的内生动力。同时,渴望“输血”更注重“造血”,提高机遇转化能力,不轻视机遇,不浪费机遇,不懈怠、不折腾,主动承担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主动发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共建高校要努力把自身建设好,但这还不是唯一目标。“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进入省部共建之后,意味着被赋予了更高的发展期望,即“在本省不可或缺,在本地区名列前茅,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重大影响”,责无旁贷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非共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刘延东同志曾指出,高校的发展目标是“有特色、高水平”。有特色就是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高水平就是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有特色,高水平”实际上也是教育部对所有共建高校的要求。涵育共建特色,要求共建高校立足于既有的行业特色(如财经、师范、农业、医学、艺术等)、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学科特色以及管理特色等,探索创新,不落窠臼,不人云亦云,不东张西望,增强办学定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目前,无论是协同创新的新要求还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期待,都表明省域对优质高教资源的需求依旧迫切。作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龙头,共建高校肩负着承上启下、为地方高校做出表率、引领地方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神圣使命,也承载着主导构建并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故此,积极主动、精准发力、顺势而为,提高贡献与产出,既是高校固有职能,也是共建高校凸显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表征之一。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省部共建至今已走过十年,共建高校也用发展建设证明了自己。在未来前行的路上,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