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不可大起大落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没有固定模式,但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要模仿名校排行榜中那些浅表层次指标去复制泡沫,而要在瞄准本地、原有背景行业的共性问题上下功夫。
■俞海洛
在日常民间话语中,地方高校常常是指没进入“985”、“211”工程的普通高校。而谈起地方高校的发展困境来,人们又往往特指那些进入新世纪后各地升入本科层次的高校,这类高校总数大约在600所左右。升本时间短、办学基础差的这部分地方高校,矛盾比较集中,转型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但转型发展是一个大题目,不可一刀切,亦不可大起大落。
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首先是人才资源的匮乏问题,或者说师资建设方面的障碍。地方大学办学要面向就业市场,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这是基本无争议的共识。那么地方大学的师资建设也应向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我们高校师资建设的导向、法规政策,都是指向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方向的。地方大学引进人才、招聘新教师都要经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审批,条件是硕士以上学历,名校毕业生优先。据我们所知,没有几所进入“985”工程、“211”工程的名校学位教育是遵循应用技术方向培养人才的。目前即便是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研究生,也没有多少企业背景,难以胜任按照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任务。
其次是办学评价导向的背离。我国对高校做评价、搞排名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有影响的发布高校排名的几个机构,其评价依据缺乏权威性,在导向、效果上难说是积极的。他们的评价指标、权重无非是学位点的多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社科研究基地的数量,拿到多少个科研项目,经费的数量,发表多少篇论文、都是在哪发表的,院士的人数,教师的职称、名头等等。此类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明显是指向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这种单一指向的评价体系的问题是不讲分类评价,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大学。
再其次是文化转型的滞后。中国的大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属于精英教育。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学问思辨”、“穷理”、“至善”等观念结合,大学人与社会人都觉得上大学是为了做大学问、将来干大事业,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观念。一所农业大学招办的调查是,越是贫困、落后地区,考生填报志愿越是向管理、金融集中,毕业后就奔向大城市,没有合适工作就改行“飘着”。这实际上是对于消耗社会资源与学生青春年华的高等教育的极大浪费。另一种倾向是什么有用学什么,没有提升自身人文修养、先学做人的自觉。这些偏向都是在选择、接受教育方面表现出的急功近利,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健康发展。
转型要有针对性的方略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要走科学发展之路,统筹社会需求与办学特色,兼顾传承与创新,根据不同高校乃至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发展方略、落实步骤方法,把前一阶段高教大发展的成果顺利消化,奠定今后近期与长远发展的基础。
首先,要继续搞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讨论。作为高等教育主办者的政府,应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要为高校营造科学合理的发展环境,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在拨款方式上今后的调整应是注重公平,兼顾效率。教育经费应首先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实训量大的工程类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育人成本更高。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在管理、服务上要精细化,搞好顶层设计,做好协调规划;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比如一省范围内,各院校师范类专业每年毕业8万人左右,而中学新增教师岗位不过2万多人。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批毕业生用非所学,造成巨大浪费。
其次,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没有固定模式,但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要模仿名校排行榜中那些浅表层次指标去复制泡沫,而要在瞄准本地、原有背景行业的共性问题上下功夫。比如医科类院校或专业,能否尽快培养出深受基层群众欢迎、信任的全科医生?再比如原有农业、矿业、水利等面向基层、面向基础产业背景的院校,能否培育出愿意去基层、去企业,受基层、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同时,地方高校也要看到自己办学时间短、实力薄弱、大学文化基础差等短板,从长计较,苦练内功,订立提升师资人才队伍,建好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大学文化的长期计划。
改善社会环境需要长期努力
企业和社会这些外部环境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很重要。培养企业适用对路的高校毕业生,大学有责任,企业也有责任。这是一些工业国家行之已久的成功经验。我们在很长时期内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也是紧密型的。现在体制变了,这种联系、这一传统不应改变。这种关系不能仅靠讲道理、靠感情维系。经济发展要靠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提高是我们一贯的大政方针。在国家强化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关系应该用法规、政策的方式固定下来。对于考生、家长乃至社会,我们还应该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讨论并传播开,让公众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造福千家万户的地位作用,让准备考入高校的青年学生改变急功近利的偏向,在选择专业、寻找方向时,立足点多考虑放在企业、基层,把个人、事业发展的眼光放长远一点;在读大学时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把全面发展的底子打扎实一些。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