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疑自探中“化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重庆涪陵十四中初二某班学生课堂上“群学”的场景。(齐渝华 摄)

“531成长课堂”座位示意图

    “531成长课堂”的“5”,是指学生学习的“自习、自疑、自探、自测、自结”五个环节。“3”是指三个维度的教学要素,即:三种课型(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引导(导思维能力,导技能方法,导情感态度);三种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态度性评价);“1”是指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就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自学能力。

    ■本报记者 汪瑞林

    今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重庆市涪陵区教委签署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涪陵正式成为全国十个课改实验区之一。涪陵第十四中学校是涪陵区课改的示范学校,该校整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构建起以培养学生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价值追求的“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引起社会关注。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为学校进一步的课改“把脉”,记者亦对涪陵十四中的课改进行了采访。

    教室座位编排的玄机

    “请大家看一下,这些图标,哪些是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涪陵十四中2016级10班课堂上,老师指着投影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徽标发问。

    与传统课堂上课桌横向排列、学生面向黑板的座位分布不同,在十四中的所有教室里,学生都是6人一组,课桌竖向排列(见图示)。上课时,学生看黑板需转动脖颈或身体,不是很方便。既然如此为何要这样安排座位?十四中党委书记方玉红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同时,6人一组,便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在课堂上互相教、立即学。”

    每个班通常有8到9个学习小组。小组长通过竞聘产生,小组的成员则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双向选择确定,在成绩上好中差搭配(成绩由好到差依座号降序排列)。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组歌、组徽、组训、学习目标等,课外活动也按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小组的学习包括自学、对学、互学、群学等形式。所谓对学,就是座位相对的两个同学(如3号和4号)互相学习,互学就是座位相邻的同学(如1号与3号和5号)之间互相学习,群学则是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和学习。

    “这种座位安排是与‘531成长课堂’的特点相适应的,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填鸭式的讲授减少了,变身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方玉红说。

    “五自”环节分解教学目标

    “531成长课堂”有两个支点,一个落在学生实在而高效的“学”,另一个落在教师高效而艺术的“导”。教师要“导”好,课下需下很大功夫。在教学预设时,十四中以备课组为单位,跨学科整合人力资源,由该学科任教老师、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等组成教学设计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在充分研究教材、课标、学情及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导文》、练习文、资源包以及教师课堂执行方案和PPT课件。记者从该校2016级语文《学导文》上发现,《学导文》按单元设计编印成小册子,每篇课文的学习指导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资料链接等,并分学时、按照自习、自疑、自探、自测、自结五个环节设置了练习题。其他学科的《学导文》基本也是如此设计。课本和《学导文》,成为学生课堂上必备的两份材料。

    课堂教学的“五自“环节,十四中是这样设计的——自习,就是学生借助《学导文》和“学习资源包”自主预习,熟悉内容;自疑,则是学生在自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和学习目标;自探,就是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自测,就是自我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温故知新;自结,就是进行小结,盘点收获。

    “531成长课堂”到底什么样,记者随机走进初二某班的课堂,听了一节语文课。

    这节课讲的是文言文《核舟记》。因为核舟雕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场景,故而开头老师用投影让大家回顾了一下《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随后是学生根据预习,完成《学导文》中的题目。一位女生走上讲台,将一些生字的注音和字词的解释写在黑板上。“请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和补充?”这位女生写完发问。部分学生陆续站起来,指出其中的一些错误。老师逐个确定正确答案后,每个小组对坐的两名学生交换《学导文》小册子“批改作业”。

    “每个小组还有什么问题?”老师问。每个小组的学生开始讨论,课堂上气氛活跃起来,老师则穿行其间。

    “现在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把还存在疑问的地方写在黑板上。”老师说。9个学习小组,分别派出一名学生,在教室前后两块黑板上写出本小组讨论完后还没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字句的翻译。各小组写出来的问题,有交叉重合。

    “下面请能解答的同学进行解答。”老师说。六七位同学相继举手起立,解答其中的部分问题。也有学生对某个字词的翻译解释不正确,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大家逐一确认正确答案。

    完成字词等练习后,老师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全文。之后,老师请各小组以口译的方式翻译全文。记者发现,多数小组是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采取一人一段“接力赛”的方式完成的。

    下课铃响,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指出大家的预习不是很充分。课下,老师告诉记者,《核舟记》是一篇阅读课文,不是精读课文,所以只安排两个学时,这节课扫清生字、翻译等问题,主要对应的是自疑、自探环节,下一节课将引导学生,对文章描写的空间结构等进行梳理。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原院长、北京市特级教师齐渝华也听了这节课。“我听过很多课,学生们貌似都在学习,但是未必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这节课上,学生基本都进入学习状态了,这还是不多见的。”齐渝华说。但她也认为,这堂课老师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对于难点如果能再进一步引导,在最后再回顾整理一下更好。

    “五自”环节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自习、自疑环节,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同学间的交流互学,让教师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尤其是自疑环节,学生针对文本自主质疑、自主探疑、合作释疑,通过展示生成问题,让教师清楚学生还想知道什么,从而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将学生的问题生成与教师预设进行整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找准教与学的新路径。”十四中校长庞伟说,“自探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有效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每个活动环节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探究等环节,弄明白‘学生发现了什么’。自测以当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为主,弄明白‘学生巩固了什么’。自结以方法技能为主,指导学生动笔书写形成总结,实现‘学生生成了什么’。”

    课型设计“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据此,“531成长课堂”设计了种子课、生长课、果实课三种课型。

    比如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从头到尾讲,而按照十四中的三种课型,则是以章为单元,从单元的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和核心思维出发,提炼出本单元的知识概要,整合教学目标,先上一节总课,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系统性,这节课就叫种子课;而后对知识点进行分解,一个点一个点解决,这就是成长课;最后进行复习,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拓展,这就是果实课。这三种课型以单元教学为主体,按照整—分—整的结构,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按照学生知识的生成,螺旋上升式地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该校初二年级的“全等三角形”单元,采取这样的教学设计后,效果很好,而且12课时的教学任务降到7课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与三种课型相对应,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引导,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构性评价和态度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消减了教师的短期功利性追求。

    成长课堂尚有改进空间

    “531成长课堂”带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上再没人打瞌睡了,达到了“1”的核心价值追求。十四中的教学成绩也逐年攀升,去年中考升市级重点中学比例达到86.3%,今年达到92.5%;学生搞科技创新发明,200多人次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授的专利证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在调研十四中后认为“发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又一典范,具有研究与推广价值。”

    但是此次课程中心专家通过调研、听课,对“531成长课堂”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齐渝华认为,学校课改的思路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在《导学文》之外,可适当补充一些学习资源,可以更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教学中教师的“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与“导”的时间如何分配最合理?用同学资源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好,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尤其是小组长的作用?针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如何在同一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教师的成长如何跟上课改的步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进一步深化课改中探索和总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