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一位学霸的反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0-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静静经常讲这样一个课堂场景——

    有一天,她照例坐在一个小男孩身边进行学情观察。课堂大约进行了七八分钟,这个小男孩却一直游离于学习之外。最典型的行为是,几乎每一次教师的指令发出后,他都是慢半拍才有反应。有时候某个问题引起了班里同学哄堂大笑,而这个小男孩却是在别人笑过之后才会微微一笑。

    陈静静称这个小男孩为课堂上的“差一秒先生”。每一次讲到这个场景时,陈静静都不由自主地泪眼婆娑。“你知道吗?当一个学生始终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会有多么痛苦。”陈静静设身处地从一个学困生的角度思考。而这样的学情,上课教师却很少发现。学生通常在课堂上都被抽象成了一个集体的人,而那些学困生的声音很少被听到,他们永远是“课堂里的边缘人”。

    半蹲着身子,手持录像机,偶尔在本上写下一些文字。这是陈静静走进课堂进行学情观察的标志性动作。她观察学生的样子常常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她在观察学生,旁边的教师却在观察她。

    与一线教师分享的时候,陈静静很少使用理论,而是讲述大量的案例和课堂故事。近年来,这位80后教育学博士一直与一线教师坚持做学情观察和课例研究,以这种行动研究的方式来推进课堂变革。

    作为一名学优生,你是否愿意说出教育的真相?作为一名研究者,你是否愿意扎进课堂现场,让研究回到最粗糙的地面?陈静静说“我愿意”。她自称自己是一名“伪资优生”“我一直反思,我要讲出我所发现的教育真相”。

    在上海开会的间隙,陈静静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

    陈静静过早地目睹了一个辍学生放弃学习的决绝。闺密的辍学让她感到不可思议。如今,她当年那么多儿时的玩伴就在村子里。“我知道,他们依然用着昨天的教育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上大学之前,从乡村学校走出来的陈静静目标简单而清晰 :就是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后来,从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一路“奋斗”,陈静静可谓典型的“学霸”。在大学里她依然傻傻地投入学习,因为她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拿到更多的奖学金。当既定的目标实现之后,她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释然,丢失了方向感。她甚至开始讨厌自己。

    在别人眼中,读完博士似乎已经踏上了人生的一个高峰,但陈静静说,自己却陷入了人生的谷底。她不断自我剖析,剖析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身边学霸的人生。她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人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活出自己”。

    直到她访学日本,跟随佐藤学先生做研究,才开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被吸引了,确切地说,是被震撼了,“原来研究还可以这样做”。

    她开始用“蚂蚁之眼”来做课堂研究。当她真正频繁走进课堂现场的时候,她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盈。

上一篇:老师,请分享好书     下一篇:跟着祖国的脚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