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坐标中的大国抉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牛津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说:“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为祖国发展‘两弹一星’和发展高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这一批80年代、90年代的年轻一代应当向他们学习,作出应有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近10年来一直保持高增长,第三次留学“回国潮”渐起声浪。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

    “在亿万中国人民前行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习近平说。

    邓中翰结束了中国集成线路“无芯”的历史,李彦宏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蔡蔚填补了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空白……在新闻、文化、影视和传媒等诸多行业,海归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留学回国人员,祖国的“后勤部长”们又商议着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任职条件、工资水平、科研经费资助及住房、保险、探亲、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首创中国留学人才市场,首先设立留学人员档案管理中心,截至2014年,为65万多名获得国(境)外学历、学位的人员进行了学历学位认证。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春晖计划”……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大幅增加,2013年达35万人,是本世纪初的近30倍。

    “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施一公说。

    目前,我国70%以上的“985”高校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90%以上的长江学者、98%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都有留学经历。

    打开门迎进来

    截至2013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6万人次,生源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1950年到2013年,从3个国家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33人到36万人次。

    2014年,数字依然在延伸。美国“十万强计划”、澳大利亚“新科伦坡计划”、中日韩“亚洲校园计划”、“英国未来计划”、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继续或正在派出留学生前往同一个目的地——中国。

    1950年11月30日清晨,一个帅气的洋小伙,带着游历未知世界的欣喜,从黑海之滨起飞,到达了万里之外的东海之滨,到清华大学递交了入学通知书。上面的文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他叫罗姆鲁斯·布杜拉。很快,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罗明。罗明正常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工人,但留学中国,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们来中国学习,是通过周恩来总理写给罗马尼亚总理的一封信而达成的协议。”罗明说。1950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政府首先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换留学生的建议。当年6月25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主持会议,指出中国政府除同意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分别交换5名留学生外,还主动向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政府提出各交换5名留学生的建议,得到上述国家的积极回应。

    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面对西方种种封锁,新中国迫切需要开展教育对外交流。

    那一年,来华留学历史档案上刻下这么一个数字——33。

    为了迎接首批来华留学生,师资阵容“豪华”的汉语教学班在清华大学诞生——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兼任班主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担任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席,曾在美国担任过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助手的邓懿负责教学工作。这个班级名为“清华大学东欧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新中国史上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从1950年到1978年,新中国累计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12800名,全部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留学生生源涵盖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

    1978年10月,中美双方达成11项口头谅解,明确在1978至1979学年,美方接收中方500至700名学生学者,中方接收美方60名学生学者。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商学院研究生中心主任韩诚成为1979年第一批8名美国来华留学生之一。

    “36年前,我以为我的人生已经定了。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正在做论文的研究。毕业以后,我会在某一个美国大学当教授,找个美国老婆,生2.2个孩子(美国平均数)。”韩诚如此调侃自己。开始,他并没料到自己会在中国生活,并娶到一个中国媳妇,成为“中国通”。

    许多来华留学人员回国后成为所在国家政界、文化界、经济界和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如哈萨克斯坦现任总理马西莫夫毕业于武汉大学,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在中国从本科读到博士。据不完全统计,来华毕业生中已经有30多人先后在本国担任部长级职务,有近20位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成为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并熏陶着一波又一波优秀国外学生。

    从1990年到2000年,来华留学生不仅在数量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学历层次有了提高,来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明显增多,所学专业覆盖了普通高校全部学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提升,到中国留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来华留学,亦随之纳入国家意志,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配套而生。

    为适应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更好地吸引国外留学生,近年来,教育部公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让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感受到留学环境的优化。同时,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等持续发力,鼓励着更多人来华求学。

    截至2013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6万人次,生源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再创历史新高。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是我国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开放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这是一个大国走向世界的决心,更是海纳百川的召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