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天下英才 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人才交流的重镇,也是《行动计划》落实的重要主体。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优化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力资源保障。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落实国家急需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建设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平台,打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以院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学科跨院系联合培养,坚持小语种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二是承担或参与国际组织机构建设,搭建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交流平台,探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机制。

    第二,以国别重大问题为引领,推进科研创新和科研组织方式变革。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成立国别区域研究基地和高端智库。要凝练重大研究领域,汇聚多学科、多领域高端研究团队,就重要国别、国际综合复杂问题开展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产出重要政策咨询成果,服务国家重大国际战略决策。

    第三,提高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一是要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学校出国留学管理的顶层规划,明确重点支持的专业和技术领域,通过有计划的出国留学培养,在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梯队。同时,打造吸引留学生的特色优势学科,形成国际国内人才相互交流促进的良好机制。二是要加大投入,拓展留学渠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出国留学机会。三是大力引进高端留学归国人才,建立好归国后的成长与服务保障体系,为归国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鼓励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中国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刘月宁

    在众多文化艺术种类中,音乐艺术在增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情感与友谊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音乐常常不需要语言,就能营造出让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彼此亲近、愉悦而和谐的氛围。因此,音乐可以也必将在国际外交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崛起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而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身为这个时代的艺术教育与对外文化传播者,不仅要力争“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更要将“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作为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就目前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发展的瓶颈,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建立“体制内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

    当前的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如孔子学院音乐艺术类人才的委派,急需大批的复合性人才。在这方面,音乐艺术专业的留学人员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不仅有国内音乐院校培养的良好专业功底。同时,由于他们长期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外语流利,对当地文化和人际交往规则也有深入了解,因此非常适合从事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

    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选择从事自由职业,而很多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活动,是由各有关部委及其下属事业单位组织的,这导致了自由职业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渠道而难以参与其中。建议国家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类似欧美同学会这样的留学人员联谊机构建立联络处及人才库,为这些留学人员架起参与体制内工作的桥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与作用,为国家战略服务。

    二是拓宽来华奖学金资助的专业领域和国家范围,鼓励更多欧美国家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中国音乐文化。

    当前的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更多集中于如何发展“走出去”的领域,但实际上,任何健康而持久的交流都必须是双向的,我们还应在如何更为全面、深入和持久的“请进来”方面多下功夫。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等相关机构都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外国人来华学习,但其中大多是针对语言、文学等专业,面向音乐专业的可谓凤毛麟角,这对于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建议国家进一步拓宽外国人来华奖学金支持的专业领域和范围,鼓励更多欧美学生到中国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学习,只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并喜爱中国音乐文化,从而最终消除隔阂,建立友好关系。

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学红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王辉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引进的来华留学生却还不多。广纳天下英才,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可以很好地平衡当前的留学逆差,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留学大国,同时参与到全球人才竞争中,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学经济等“留学红利”。

    更多更好地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华,我国还需要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可考虑放宽来华留学优秀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政策,允许优秀外国留学毕业生留华工作和生活。根据我国现行的留学政策,外籍留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在我国就业或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外国人才苗子。建议顺应世界人才国际化流动的趋势,放开外籍优秀留学生在华就业和创业的限制。同时,放开国际留学生实习限制。

    二是改革教育体制,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应逐步完成中国教育去行政化,完善校长治校制度,使教育部门回归学术、科研本位,逐步将中国打造成世界性的学术科研中心及国际人才中心;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式,培育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人才。在国际,大学校长和教师全球招聘是很常见的现象,中国高校的领导者也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获得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导力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是增加国际语言授课课程、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我国不能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为非英语国家,又缺乏全英语教学课程。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多数要先学习语言,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要扩大师资队伍,除了全球招聘,我国也可以考虑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计划”,通过教师外语培训、中长期国际学术交流、国外进修、建立海外培训基地等措施,培养拥有熟练使用外语、读写外语文献等技能的教师队伍,并带动全国效仿实施。

    四是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建议开放部分教育市场,鼓励本土教育机构与国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国际学分互认等方式,开设交换学生计划等,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我国紧缺专业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教学理念等。目前,宁波—诺丁汉大学、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分校等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各方好评。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五是实施吸引留学生的专项计划和示范工程。2010年,中国教育部实施了《留学中国计划》,设定了到2020年,中国吸收50万名在华留学生的目标。在此计划框架下,可以仿照国外举措,挑选国内重点大学,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工程,资助目标院校增加吸引留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硬件设施、引进外籍教师、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等。

积极发挥留学工作公共外交功能

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副主席 张梧华

    “引进来”的留学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吸收生源。由于工作对象是海外学生,因此充分运用海外华人、亲华、知华的组织与机构的力量,为我国的留学战略服务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走出去”的留学工作,应培养“人人是学生,个个是使者”的理念,将个人的发展追求与国家软实力的推广充分结合,注重出国前的责任感、使命感等教育

    为配合中国政府战略需求和中美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加深和发展,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在过去的几年不断创新、探索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形式,积极开展各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短期出境的留学和入境的留学为形式的各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中国价值观”的项目,如中美青年大使项目,是中国学生短期美国留学的形式;美国青年使者项目,是美国大学生来中国学习交流的项目;安生中国创新英才特训营项目,是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精英高中生来华学习项目。

    就在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的工作感受,我建议:

    第一,充分动员和发挥海外华人、亲华机构的作用和力量,下好中国留学工作的这盘战略大棋。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和增强,所有中国提出的战略、开展的工程和项目,都会在全球获得各种议论和炒作,有的出于意识形态,有的则来自在具体操作时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或冲突。因此,充分动员、调动和发挥对当地文化深度了解、对当地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谙熟、在当地人脉资源丰厚、渠道广阔的海外华人和亲华机构的力量,是中国留学工作战略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重要策略和步骤之一。

    建议中国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指导方针、资助体系、评价标准,分别运用非市场和市场的规则,动员、调动和发挥海外华人、亲华机构的作用和力量,为我所用,做好留学工作的战略工作。

    第二,重视基础教育段的留学工作,建立基础教育高中段的留学基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