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不能“靠天吃饭”
教育滞后于市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这无疑加剧了某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
■郭立场
受煤炭行业萧条影响,山西涉煤专业大学生就业普遍遭遇滑铁卢,甚至到了“去年煤企来晚了抢不到学生,今年一个也没来”的地步。面对突遇“寒流”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只好主动出击,却收获寥寥。一些老师建议说,现在是皇帝女儿也愁嫁,学生们要放下身段,降低标准,先就业要紧。(新华网12月14日)
近年来,国家优化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煤炭等传统行业受到冲击,相关专业毕业生因而遭遇“危机”,似乎是意料中的事情。事实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财经类毕业生求职同样变得艰难。不久前,在教育部官方微信推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由于供需失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动画、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等15个昔日热门专业也榜上有名,众多当初怀着美好梦想,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考生们为此黯然神伤。
煤炭、石油、有色行业萧条,相关专业大学生就要成为就业受害者吗?新闻、中文、计算机专业众高校一窝蜂上马,行业供需失衡,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一定要为此“买单”吗?在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当下,大学生就业如果停留在“靠天吃饭”,结果自然就是“收获寥寥”。在未来可能频频遭遇就业“寒流”的情况下,建立抗击突遇寒流的机制,培养大学生“逆袭”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就事论事,煤炭行业从繁荣变为萧条,一时陷入发展困境,固然给就业市场带来冲击,同时也给相关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突破口。笔者注意到,2014年“创青春”赛事中有一则案例,华南理工大学的芬芳环保团队,经万次实验发明出“煤炭催化”神器,产品已在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推广应用,广受业界好评。这就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当传统行业承压之时,恰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为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所谓就业难,某种程度上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一些人不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的结果,并非真正的求职无门。有人在困境中沉沦,有人在危机中奋起,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如果固守传统思维,一味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遭遇就业“滑铁卢”并不奇怪。
事实上,专业与专业、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专业不对口只意味着与学校所学专业不对口,即便是专业对口也未必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需要。大学教育更多应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适应能力,让每个毕业生自我更新为“被岗位所需要的人”,而不是所谓“专业对口的人”。在现实中,抛开专业顾虑而进行了全新选择的成功人士不在少数。“世界第一女CEO”卡莉·费奥丽娜大学时修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修的是法律专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他们所开创的事业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但这并不妨碍其成就一番事业。由是观之,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不断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及时调整心态,追求“体面就业”而非“面子就业”,“曲线救国”未尝不是一种务实选择。
当然,就业难易,都是基于现实需要产生的,某一专业就业的供需状况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市场化的就业环境,没有形成就业状况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反馈机制。教育滞后于市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这无疑加剧了某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这才是大学生就业出现“靠天吃饭”窘境的症结所在。我们尤其要警惕的是,与经济领域供需失衡市场调节不同,人才市场不允许出现失败的“产品”,人才浪费会让更多人陷入“读书无用论”的迷惘之中。
破解就业难题,固然离不开毕业生及其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更离不开高等教育自身的改变,离不开教育的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务之急是,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理性择业,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作者系信阳师院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