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助推教育家型教师成长

    本报讯(通讯员 林明月) 11月10日,由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的第十一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在浙江举行。

    本次论坛共有100余人次教师参加了微课大赛、微写作现场赛、论文评比、学生作文点评比赛等活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3位新锐名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和教研风格,让与会者受益无穷。

    “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创办10年来,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心中的‘黄埔军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他们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根福说。

    让幼有所育点亮未来

    本报讯(通讯员 宋磊) 11月7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起的未来学校实验公益捐建项目在浙江宁波启动,这是针对学前教育领域的首批专项公益捐建。中心主任陈锋指出,做好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要立足“研究”“做实验”“以技术、平台为依托”,改变学校形态,让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与行动发生改变。

    据悉,未来两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向全国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免费捐建价值5亿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设立“立幼学·育未来”学前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基金1000万元,支持开展未来幼儿园建设前沿探索研究。

    AI+学习=?

    本报讯(记者 康丽) 近日,第二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首都师大信息工程学院首任院长王万森,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可等就“AI+学习=?”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针对近期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学生佩戴智能头环的新闻,程介明表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优势是个人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在教学方面的运用之一就是智能课堂,分析学习动机。教育是影响人的工作,让学生完全被动去被监测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教学场景中应用人工智能,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不能像做医疗实验那样,把学生当成实验对象,这样会产生伦理的问题。

    在王万森看来,小学生正处于培养兴趣、发散思维的一个阶段,不能用“技术”把思维卡死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首先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创设有利于优化教育或者学习的环境,最后是提供更多的学习手段。“比如一个容纳60个人的教室,在人工智能技术下就可以放眼全球,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这才是人工智能应该发力的方向。”王万森认为,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应该致力于怎样提供更好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让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是蔡可关注的问题,他说“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需要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研发者认为学生应该学什么,老师该怎么教。技术创新虽可以创设学习场景,但技术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据介绍,第二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财经》杂志主办,深圳荟同学校协办,将于11月23日-24日在深圳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这是国内首次以“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为主题的论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我和你莫把沉默当乖巧     下一篇:河南省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