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风向标年度论坛“学习的秘密”报告
本报举办的2019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开启了一次全新的发现——来自高校的教授、教研机构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对话“学习的秘密”。 有人说,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要重构空间与场景的关系。课改也有自己的下半场。课改的下半场不仅要关注人与技术的关系,还要关注课堂改革的深处和细处,要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学与习的关系、课改与学改的关系,需要再度“发现学习的秘密”。 所以,本次论坛从“发现学习的秘密”出发,聚焦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协同学习,关注学情和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着生产“有态度的观点”“有立场的表达”和“有思想的方法”的原则,本次论坛不仅有课堂改革的“现象观”,还呈现了改进学习的“方法论”。 在论坛的最后,本报发布了题为“学习的秘密”的报告。这一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根据本报刊发的相关文章和本次论坛的专家观点整理而成。本期我们全文呈现了这一报告。我们的愿景是,让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真正成为课堂改革的风向标、导航仪和指南针。 呼唤“学习的革命” 有人说,孩子天生是喜欢学习的,但却不喜欢受教育。难怪企业界有人这样说“教育已死,学习永生”。尽管这样的表达有点极端,但是对我们教育人却有莫大的冲击和启发。也许只有站在教育外部的人才会有如此刻骨铭心的认识。我们当然相信,“教育”不会死,但“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秘密会越来越被重视。 关于对“学习”的研究,2016年底本报推出了“跟随佐藤学一起改进教学”特别策划。这是一组关于日本学者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的系列解读性文章。佐藤学曾说:“20世纪的教师是研究教的专家,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学的专家。”那么,关于学习我们研究了多少?又使用了多少关于“学习”的研究成果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这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自我追问的话题。 对学习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有一本书《学习的革命》曾风靡全球,成为很多人的枕边书。这本书由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所著,书的副标题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 书中指出,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关键的转折,我们生活在一场会改变自己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于是,本书围绕“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展开分析。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与自身特点相匹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此才能更高效地学习,才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今天,当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学习的革命”。 走向“以学习为中心” 课堂教学改革一路走来大致经历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后来又有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说法。这已经成为共识。在本次论坛上,郑州陈中实验学校以素养为本的“习育课堂”成果提出了“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命题,值得我们去再发现和再认识“学习的秘密”。 打破“师中心”和“教中心”似乎是没有异议的,但是理想的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该以学习为中心。 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 毋庸置疑,“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高频词。“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一次再深化。这里的学习者既是指学生,也是指教师,更强调他们都是平等的学习者角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行为上是具有互通性的。而“以学习为中心”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迭代。 我们可以将“以学习为中心”理解为以学习的内容和问题解决为中心,是“以伟大事物为中心”。正如美国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说,“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这个伟大事物可以更好地支持学习,更好地润泽课堂。 特级教师张宏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让学习这个中心统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方法、技术等一切与学习相关的要素,是一个更综合的过程。它要研究与学习相关的所有要素,强调“学是目的”,其他要素都是手段和支持,比“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全面、更全景、更完整,是对学习本质和意义的再认识,最终让“以学习为中心”的所有要素能更好地促进学、支持学,实现从单一维度的学习到多维度、全景式学习的进化。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是在破解“想学”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学会、会学”的问题,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的旅程。它更多关注学科本质、学习能力、认知深度、学科思维模型,知识与迁移、应用与创新,重在知识创造性输出,更关注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是让师生在相互支持的环境中“教与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重塑学习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后用”走向“用中学”,不是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而是在真实的、统整的项目和任务或问题情境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曾专门就此撰写过一篇文章。文章说:课堂的改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都要围绕“学会学习”这一主题去做。而学会“学习”伴随着我们学习的全过程。 学习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需求,它还是一种方法和技能。学生不是一坐到教室、走进课堂就会学习的。学校最应该开发的一门课程应该是“学习学”课程。这门课程应该是学校其他所有课程的罗盘,是为其他课程做准备的,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走进学校接受其他课程学习之前,先学会与各学科课程相关的学习方法。遗憾的是,当前不少学校开发了种类繁多的课程套餐,唯独缺少“学习学”这门学生最需要的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学习科学告诉我们,没有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的那些学生,他们并非顽固不化,只是真的不知道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做才算是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责任包括各种不同的学习技能,如自我评估、计划、监控、反思、调整等。传统的课程并没有向学生教授这些技能,但我们知道,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实践、反馈和更多的实践来实现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如何学习,仅次于帮助学习学习内容本身。”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蒋永贵在本次论坛上指出,教师在备课时要确立四大主体结构:一是为何要学,这是学科育人价值之问,指向终极目标;二是学什么,这是核心概念体系之问,指向大概念和学科认知逻辑;三是怎样学,这是关键能力之问,指向学养目标;四是何为学会,这是嵌入式评价之问,指向证据。这四个方面中的“怎样学”,是需要补长的一个短板。 我们再来看一下决定学习的变量有哪些?大致有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学习环境、认知模式、自我管理等。 决定学习的变量有这么多,任何一个变量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甚至导致厌学的产生。这其中有快变量,也有慢变量。也许我们过去太过关注那些决定学习的快变量了,总是直奔知识而去,而对学习的慢变量关注不够。 你发现了吗?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能面临着不同学习的困境。有这样三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学困生常常处于虚假学习状态,中等生陷于表层学习,而优秀生是在重复性学习。从这个角度说,课堂上人人都可能是“学困生”。 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学校教育欠学生一门关于“学习”的课程。 “学习”需要学习什么 既然“学习”是需要学习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追问:“学习”到底需要学习什么?我们结合专家的研究,提出要学习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学习的意义”,二是学习“学习的技能”,三是学习“深度的学习”。 关于学习“学习的意义”。这是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 我们来截取电视剧《女王的教室》里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为什么要读书?” 师:“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 师:“今后你们会碰到许多不知道的、不能理解的事情,也会碰到许多觉得美好的、开心的、不可思议的事物,这时作为一个人自然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而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称为人。” 师:“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了解,还能做什么呢?”
上一篇:创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倡议书
下一篇:区域课改新势力的崛起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