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课堂改革十大样本
“让学习看得见”展学课堂的框架可概括为“1+3”:“1”是指一个内核,即让学习看得见;“3”是指三个维度,即展示问题让学情看得见、展示过程让思维看得见、展示成果让进步看得见。
学生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推进的显性线索。学生“因展助学”“借展促思”,主体参与,深度卷入;教师“依展施教”“借展评学”,适度介入,巧妙干预。学生借助具体、可视化工具,展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思考的过程和获得的成果,让学习被教师、同伴和自己看见。教师则借助“看得见”的评估工具,引导学生监控学习进度,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看到”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路径,进而调整教学目标、重建评价标准、改进教学设计、干预学习进程。
“让学习看得见”展学课堂使展示的目标更精准、清晰,学生手握“学习的地图”,在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同伴讨论、小心求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示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成果。
陕西宝鸡市高新区第三小学:“新发现式”学习法
宝鸡高新区第三小学“新发现式”学习法将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教学实践进行深度整合,为提高教学效能找到了新路径。
“新发现式”学习法关注学习者用什么办法发现学科结构,再用什么方法将其变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具体实践架构是:
理念转化层。这是学习观的转变,即将关注点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将教与学的目标从“学会”升华到“会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生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技术方法层。实现“新发现式”学习法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方法(学科思维导图、思路图、图表等)以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每一种图示方法都有与之相适合的知识内容。
课程设计层。“新发现式”学习法主导下的课程设计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深层次目标,以“借助图示方法及技术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为有效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及生生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形式,最终让学生掌握知识。
课堂环境层。把课堂建成思考场,在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嵌入“设问引思—追问启思—评价反思—迁移用思”的思维发展程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思维发展轨道。
效能评价层。“新发现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效能评价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关注考试成绩又重视对心智水平的发展性评价。
上海浦东世博家园实验小学:学习共同体课堂
浦东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学习共同体团队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重组,由单一的语文团队向其他学科发展,邀请语、数、外三门学科的“种子教师”参与,开启了以“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课堂转型的新里程。
项目组教师努力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项目组教师苦练倾听本领,不轻易评判对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倾听。
项目组教师还把目光聚焦在冲刺挑战性问题上,学习单的设计是突破口。从学生角度来说,学习单立足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巩固提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对教师来说,学习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线路图,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教学、教育的理解。低年级使用学习单时,项目组教师感到很棘手,因为孩子字词积累不足,对一些表格、题目的理解并不准确、完整,教学效果不明显。经过不断培养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多,学生可以看懂题意后,学习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如今,项目组教师提炼出一些规则,如学习单要保持趣味、美观;操作要简便,过程要清晰;冲刺挑战性题目要从“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巩固提升”方面进行设计;课后开展以学习单为基础的测试和“以学定教”的课例研讨,项目组教师共同备课,形成了较成熟的成果。
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小学:基于儿童立场的“童创课堂”
重庆璧山区凤凰小学“以创新性目标为始,以创造性目标为终”,着力建构“童创课堂”,实现课程、课堂的衔接与系统建构。“童”有两层含义:一是“儿童立场”,从儿童立场出发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二是“生活立场”,只有在生活中儿童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在生活中儿童才能展示自我、充分探索。“创”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全景立场”,努力在教育教学中为儿童提供完整的情境,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兴趣,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二是“思维立场”,以思维为主线、以丰富的内容为载体、以创新工具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创造”是“童创课堂”将学生卷入学习的手段,也是衡量学生发展的指标和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1+X+反馈”是“童创课堂”的实施主线,这既不是生硬的课堂模式,也不是规定的课堂结构流程,而是内隐的课堂要素。学校提炼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不同内容选择性加以组合,变成多种课型,让课堂教学更灵活。
“1”就是创新型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问题是打开儿童思维的大门,也可以视为激发儿童思维的“刺激物”。“X”是指为解决创新型问题而设计的系统化创新活动。活动是帮助儿童走向理解的路径,没有高参与度和丰富体验的学习经历,就不会有思维的高流量、情感的高链接、素养的高提升,更谈不上儿童的成长。课堂“反馈”则是一种论证式、商榷式对话,是打开或关闭儿童思维开关的钥匙。
(本报记者褚清源 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