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儿童科学教育 □ 本报记者 刘 婷 □ 宋永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现在的学生缺乏科学探索能力和科学精神!如果要追问原因,人们往往就会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当前教育理念的迷失和教育方法的缺失。而对于自身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很少接受过科学熏陶的教师来说,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令人欣喜的是,地处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依托丰富的学府优势资源,选择以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对每一个幼儿从入园的那一刻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探索,真正实现了很多教育人孜孜追求的“娃娃从小爱科学”的夙愿。他们的成功,得益于——

  能与儿童直接对话的环境创设

  从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的教室布置上来看,就可以感悟到这所幼儿园的“科学个性”。记者随便走近一间教室,抬头望去,教室门框顶上,赫然粘着几只鼓鼓囊囊的充气塑料袋,塑料袋被扎成或画成金鱼、小猫样的图案。教室走廊外墙和教室内几大块墙壁,都被设计成各种展示园地,上面贴满了孩子的作品或是与作品相关的知识链接、孩子的创作感言等,充满童真和童趣。

  原来,这个班刚刚研究了“飞的秘密”,那些鼓鼓囊囊的充气塑料袋就是这个“科学研究”的衍生作品。

  仔细了解,这个“飞的秘密”主题课程可真不简单,足足开展了一个来月。

  主题课程的设立是由孩子提问“飞机为什么会飞”而来。为了解开“飞的秘密”,教师首先充分挖掘身边的学府资源,带孩子参观西北工业大学“航空馆”、“风洞实验室”、“无人机展”,让他们爬进飞机驾驶舱看一看、摸一摸,对飞机产生感性认识,并邀请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孩子讲解“飞机会飞”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翅膀和风,同时请航模小组的大学生们演示航模的飞行。

  随后,结合主题,进行丰富的环境创设。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放置遥控直升机和简易航模、降落伞、简易飞机、风筝的制作材料。在主题墙面的创设上,以“什么东西会飞”为题,用图片展示幼儿的各种回答,从“飞机”到“会飞的动物”再到“会飞的植物”,从“飞盘”到“飞碟”再到“滑翔伞”,从“风筝”到“塑料袋”再到“孔明灯”……还包括“飞行史”的图片展,以及由一位航空学院家长提供的“各式各样的飞机”图片展。

  接下来进入实战探究阶段。以大一班为例,他们是以“风筝”为探究重点。教师首先带领孩子放飞风筝,在多次的尝试中,孩子们逐渐发现了放风筝需要具备的条件:譬如空旷、开阔的场地,有风的天气等。还有孩子发现了一些细节,如,起跑时只有当风筝绑线的那面朝下,风筝才容易飞起来;风向对放飞风筝也很重要……之后,教师又带领孩子一起制作风筝。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为什么风筝要对称”这个最重要的飞行器制作要素,然后又开始探究纸张、骨架材料、风筝线的长短粗细以及绑定位置等……整个过程,教师只是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支持性材料,和幼儿一起猜想、尝试、探讨、总结,从不直接告知答案,让孩子在探究中充分感受发现的快乐。整个过程下来,虽然总是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但孩子却一直沉浸在兴奋中,乐此不疲。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的所有科学教育模式基本都做到了“主题活动化”,每一个科学知识的探索都可以延伸拓展为一个系列主题活动,在主题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下,幼儿的探究兴趣更浓,真正成为了探究的主人,教师则扮演着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每个年级的主题课程相同,但各班的具体活动设计又并非完全相同,每个班的活动都是教师在观察、记录本班孩子在日常活动时的表现、问题后,寻找合适的材料,提出适宜的教育目标,设计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教师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班级进度和课程体系,去落实教育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课表的束缚。

  因此,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提炼出了自己的环境创设理念:不是教师喜欢什么就创设什么,而是孩子需要什么才能创设什么!于是,楼梯走廊上的“四季钟”、“迷宫墙”、“齿轮联动墙”、“科学家墙”、“飞行梦”专题组画,每个班级的自然角和科学发现角、展示墙,还有充满了声、光、电、磁、力、水等丰富实验器材和操作材料的“探究发现馆”,以及“大城小厨生活体验馆”,“时光隧道”,每层楼上的开放阅读区……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投放,都渗透着园长王莉的一个理念:什么叫墙壁会说话?什么叫环境会说话?孩子可以和环境中的每一处产生互动,环境可以启发孩子,使孩子与其发生对话,并且是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这才是真正的“墙壁会说话”、“环境会说话”!

  儿童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一谈到科学教育,就容易让人走入“高、精、尖”、“新、奇、特”的概念误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也曾在这种误区中徘徊。但是,从“九五”期间开始,该园抓住成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幼儿科技活动实践研究及其师资培训”研究的实验基地的契机,对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做了一次彻底的梳理和实践探索,率先突破迷茫,找到了一条返璞归真的科学教育之路。

  刚开始实践时,教师们思路放不开,选材途径单一,照搬优秀教案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许多内容大家都开展过了,没什么新意可言,喜欢选择别人没见过的内容,总希望出现惊人的变化、奇特的现象,让人眼前一亮。

  幼儿园科学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经过全园小、中、大班组80个科学活动的“一课多研”活动,教师们最终形成了11个优秀活动,以走班教学的形式向全园教师展示。通过不断的学习、研讨、实践,大家逐渐明确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和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从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他们熟悉的科技成果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感受和体验它们的神奇力量,使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于是,各种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各个角落随时上演——

  咦?兰花叶为什么会向着窗户的方向生长?好奇的孩子改变花盆的角度,结果发现,哪边朝向窗户,兰花的叶子就会向哪边生长。有的孩子回去请教自己的父母,还有的孩子一头扎进图书区,终于查找到了这是“植物的向光性”。于是他们又找来更多的植物,水仙、吊兰、金鱼草……

  沙尘暴来啦!孩子们一边抖落身上的沙土一边兴奋地议论这个“与众不同”的天气。他们趴在窗户上观察外面天气的景象,开始探讨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下雨了,为什么雨点打在木地板上、玻璃雨棚上、草丛里的声音不一样呢?一节“听雨”活动就在楼顶屋檐下开始啦……

  皓皓为什么站在饮水机桶前久久不肯离开呢?哦,原来他透过饮水机透明的水桶,发现站在对面的小朋友脸变大了。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教师顺势启发,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能产生这样有趣的现象,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钥匙的小孔上滴上水,玻璃水杯,放大镜,爷爷的老花镜……于是,一节“水滴放大镜”的科学活动诞生了……

  科学教育的“留白”魅力

  “其实,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和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是容易探究出来的。要搞好儿童科学教育,教师的教育思维更重要!其中,留白就是一项魅力无穷的教育艺术!”王莉园长认为,“这也是我们所经历的十几年课改历程中最重要的观念转变!”

  年轻的赵振国老师入职时间还不到3年,但他已经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教师了。之所以受欢迎,按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我还不怎么会教孩子,所以我总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表达,结果歪打正着,孩子反而特别吃这一套。”

  他举了个例子,刚接手第一个班的时候,孩子们对恐龙和人体的构成总是特别感兴趣,可作为新教师的他,面对着恐龙和人体复杂的骨骼模型,愣是不知道从哪里讲起。于是,他将科学发现室里的恐龙和人体骨骼模型搬回教室,让孩子们自己去摆弄。令他“大跌眼镜”的事发生了,孩子们竟然将一个有着几十块骨骼构架的人体模型完全拼接起来了,他们还煞有介事地跟老师讲,食物进入口腔后,是怎么经过食道到胃到小肠再到大肠的。“这件事让我学会反思,其实教师不用讲那么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自己去探索,比什么讲述都有效。”

  对于已经有了十几年教学经验的陈小庆老师来说,这种观念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一次次的专家上门讲座,一回回外出学习观摩,一轮轮说课研讨,一个个小课题研究,教师们慢慢找到了放手后的惊喜与快乐。

  幼儿园花巨资在楼顶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种植园,每个班都有一块地,每周一的种植观察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一次,孩子们把种子欢天喜地种下去,可第二天管理种植园的马老师就告诉他们一个不幸的消息:小鸟把种子偷吃了不少!孩子们“义愤填膺”,开始商讨怎样驱赶小鸟。于是,第二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制作的玉米皮和玉米穗稻草人、插纸片的风车、包水果的网袋连成的覆盖网都出现了!看到这么多的创意,陈小庆激动得眼泪都要夺眶而出了!单凭教师一张嘴的传授,哪里会有这么多的创意?从此,陈小庆也不愿多讲了,更多的时候,她愿意在旁边观察、倾听孩子们的表现和想法,有时还会悄悄地去查找一下资料,看怎么应对孩子们的疑问。“我现在真的觉得,做教师的必须了解孩子的特点,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不是教会的,而是体验、探究、生活化获得的。”

  而“留白”给大班吕艳老师的感受是,“以往喊破嗓子都不管用,现在觉得孩子们更愿意合作和沟通了,老师不用再去‘侦查、破案’、猜测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课堂魔方     下一篇:家庭共读 增添假期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