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写作,一场心灵的抵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上讲坛后,事务渐多,渴望倾诉,而写作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

    捋一捋自己这几年的文字,写得最多的还是高中“下水文”。

    开始写,还是头一年带高三时,压力颇大,我特别担心自己若对作文标准把握不到位会误人子弟。于是多方请教前辈老师,也下过许多苦功。

    后来,听到苏州一位老师说,每一次与学生同题作文,就是“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刻。“同呼吸共命运”,我被这6个字打动了,压力随之减轻不少。

    与文字相处的“切肤之痛”,若没有真正动笔,不会真正感受到,想和写是真的很不一样。我也开始真正体谅学生写作的不易,不再一味地批评他们的作文,而是从“批判”走向“建设”,让学生有改进的路径可循。

    我开始对作文教学有了更多底气。许多学生以写作文为苦,我想通过自己的写告诉学生,作文也可以“有意思”“有意义”。

    比如,在“下水文”《一点闲暇心,千里快哉风》中,有感于当下许多年轻人把时间荒废在无意义的消遣中,我写道:

    最忧虑的是青年人,他们可能正在紧盯手机屏幕,在“王者荣耀”“吃鸡”的异次元世界打得如火如荼;又或者在马路边、休息区,手指联动刷“抖音”笑得忘乎所以……然而这种光影技术带来的唾手可得的视听满足感,并没有给人带来悠游自在的闲暇享受,而是以人们放弃思考为代价,以高强度刺激获得某种短暂的快感。但这种低层娱乐结束之后,回到现实,人们却往往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恐惧感……

    当时正值电影《流浪地球》大热,我又把作家刘慈欣的经历引入文章,学生感到很亲切。以“下水文”的方式提醒学生合理运用闲暇时间,比空洞说教更有效果。

    其实,学生作文最大的短板在于语言和思想,如何用准确精彩的语言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绝非一日之功,但做总比不做好。

    日复一日的工作,极容易消磨掉一个人对教育的热情。我尝试用写作留住一点热情,“下水文”是规定动作,读书随笔和风物散文则是自选动作。

    读书随笔写得很多,有此记录,可作回顾,同时也有以此劝学生静心读书的意味。而风物散文,是从我在外乡教书时就开始写的。异乡人慰藉乡思的一个办法就是落在笔下,那就是所谓的乡愁了。

    写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宽阔的世界,我发现,这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有极大助益。我还记得文章《藕花深处》的写成,缘于参加市里的一次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当时,临时下发的题目是作家简媜的散文《一株行走的草》,这是一篇咏物散文。在常规教学环节完成后,我安排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受作家简媜的文字启发,我与学生同堂共写了一个咏物散文的片段。时值秋日,有人写下窗外回旋、伞样翩跹的金黄银杏,也有人写到花朵细微、芬芳馥郁的桂花,而我联想起里下河的莲藕,于是写于笔下……

    读写结合,我想这正是一节语文课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这堂课获得了一致好评,之后亦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

    后来,我在许多课堂的最后都会设立一个“写作”环节,毕竟所有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最后都指向自己的接纳与融入。写,是最好的融入方式。

    这样的坚持收获的当然不只是成绩。越深入写作越发现,语文教育作文分值的重视,其实也是希望这些即将长大的孩子,能以理性思辨的眼光看世界,能以准确精彩的方式表达思想。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又何止获得一个高分数,更会为学生今后的生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次写作,都是一场心灵的抵达;每一次课堂的文字交流,都是与那些目光明亮的孩子一起走在自我塑造的路上……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