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话题课题研究的“成象之效”
几年前,我曾牵头做过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困惑的调研,发现有将近2/3的教师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有余”说明心里有想法,主观上有意愿,“力不足”说明干起来缺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干。这个“力”就是学习力、思考力、实践力、协作力,归根结底就是以教科研能力为支撑的专业发展能力。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政治教研员杨伟东编有《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案例篇)》一书,其中对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精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关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能力建设的观点,我曾与杨伟东有过交流,针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编写关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著作是他的一个心愿。 近年来,关于教科研方法指导的著作一本接一本出版,但不少教师读后仍一头雾水。在评职称条件催生下的“塑料花”式的假课题研究,不仅没有帮助教师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反而成为加重教师负担的又一个“魔圈”。 这一情况已经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教育部强调要重视对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和实际贡献的评价,促进教研相长、教学相长。 2017年出版的《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方法篇)》,就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准备、选题、申报、开题、实施、中期检查、研究报告撰写、结项及成果推广等进行了全流程的方法辅导。我在拿到该书之前,先听到我的学生和一些一线教师夸赞说这本书“说理透彻、接地气”“指导实践很实用”。通读一遍,掩卷沉思,我觉得该书封底上“为众人揭开课题研究高端、神秘的面纱”那句话并非虚言。 有人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然而我们不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将方法神秘化,而要努力让方法被很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放在我案头的《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案例篇)》,是杨伟东继“方法篇”之后推出的“姊妹篇”。在该书统稿过程中,我应杨伟东先生之邀做审读订正工作。作为“方法篇”的有机延伸,“案例篇”为读者提供了颇具观摩性的实践范例,使“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不止于方法介绍,增添了些许鲜活与灵动。“案例篇”援法析例,通过6组18个案例,将课题研究基本环节的实践操作掰开揉碎,给教师讲清了、说透了。编写者紧紧围绕选题、立项、开题、中期、结项、推广等6个环节架构了六章,每一章都包含三节——第一节概述方法简明扼要,第二节评析案例深入透彻,第三节总结提升开门见径。每章之首的“思维导图”,精密细致,颇有“导航之功”;全书之末的附录案例,全貌呈现,则具“成象之效”。 当然,书中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全书统揽性不够等。 除了主编杨伟东先生和大象出版社的两位责任编辑外,我是第一个通读全书者,第一个从中受益者,谨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写下来,期待广大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