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事将思念凝结成一首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小时候,故乡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摇篮,哺育我健康成长;少年时,故乡是一座灯塔,指引游子回家的方向;老年时,故乡是深深的根,是我永远的眷念。”这是一次初三语文中考试语言运用题一个学生的答卷。题目要求:以“故乡”为话题,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因鲜有离家体验,对故乡感受不深,许多学生无处下笔,为了修辞而修辞,有的学生甚至将“故乡”比喻成“大伞”“鲜花”。如何让学生找到“故乡”的感觉,引起了我的思考。

    讲评试卷时,在分享了这个学生的练笔、学生互相点评之后,我接着请学生思考:在这个同学的文字中,哪些是他自己的思想,哪些是别人的?学生们马上发现,第一句是引用余光中的诗句来表达乡愁,其余几句是这个同学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写作就是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可真情实感从哪里来?我们既可以自己有所思所想,也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借助诗词的魅力。”

    “我们就以第一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为例,继续借助诗词来表达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我接着说,“少年时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学生们歪着头,眼睛一闪一闪的,转动着思维,“少年时的思乡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中年呢?“中年是‘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惆怅……”学生们都能从熟识的诗句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老年呢?除了‘将军白发征夫泪’还有什么?”老年思乡的诗词,除了“白发”似乎想不出其他,于是我请学生们晚上回家每人搜集一首有关晚年时思乡的诗词。

    第二天语文课上,答案很快出现在黑板上。老年时,故乡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苦楚;是“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思念……想起昨晚我刚刚背诵杜甫《秋兴》中的两句“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便缓缓地、深情地将全诗背诵给学生们听。

    由于搜集到的许多诗都是新面孔,学生们便在分享的同时介绍了作者和诗背后的故事。在一句句押韵的诗词中,我们化作离家的游子,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被诗词的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思乡之感也格外深刻,平日里晦涩难懂的诗句,此刻也化作一缕缕墨香,在教室里穿梭,带领着大家感悟借用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学们,这是不同年龄阶段思乡的不同诗句,那么不同的季节里,又有哪些思乡的诗句呢?”短短几分钟,学生们便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春天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秋季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冬日有“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借助诗词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那么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乡愁呢?”学生们凝视着黑板上满满的粉笔字,再次陷入了思考。

    “老师,诗人是借助大自然中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春天是‘春风’‘春水’‘明月’‘新芽’,秋天是‘归雁’‘秋蓬’‘枫林’‘枯藤’,冬日是‘北风’‘胡草’‘寒梅’‘雪花’……”

    “是的,诗作为文化载体,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深深的感情。不同时期、不同季节,南方、北方,文人墨客所处的环境不同,故乡的景物不同,诗人心目中故乡的借代物也不同,因而有了千百番风情。”

    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沉下心,再次将视线聚焦到黑板上,思考和比较着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阶段诗人笔下的乡愁,又慢慢将缕缕乡愁转化为一个个实质性的词语,并学会借用这些词语,让自己心中的情感也凝结成一首首诗。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