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技职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正在推动在全台技职院校设立“创新育成中心”,全面推进产学合作。

    ■本报记者 禹跃昆

    12月8日至13日,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校长联席会”在我国台湾地区成功举行。来自山东、甘肃、河北、北京、江苏等大陆省市的23所高职院校70名代表和台湾50所技职高校共计140多人参加了大会,并签订了两岸院校合作协议65份。

    本报记者有幸随同考察团,实地考察了台湾致理技术学院、龙华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文藻外国语大学等技职高校,零距离感受了台湾技职教育

    办学特色明显,课程建设先进

    在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分为高级技职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二年制和五年制专科学校(专科教育)、二年制和四年制技术学院(本科教育)、硕士班、博士班5个层次,上下衔接,与普通教育体系齐头并进。

    与规模庞大的大陆高职院校相比,我们考察的几所台湾科技大学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学校只有三四个专业,但是每个专业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办学特色明显。

    当考察团走进台湾文藻外国语大学外语能力诊断辅导中心时,我们每个人都像“病人”一般,要“挂号”登记、预约“医生”、“按方抓药”……

    这不是医院,但是查找的都是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毛病”,根据老师“望闻问切”和能力测试的摸查,诊断出每个学生的“毛病”所在,学生再相应地去阅读、听力、语法等“诊室”,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协助“治疗”。在中心有听力、词汇等英语专项练习的电脑。

    除了正式的“治疗”,还有轻松的纸牌组词游戏、跳棋组词游戏,甚至在诊断中心还有一间唱歌室,学生随时可以挑唱5首英文歌,这样就可以换取一首中文歌的演唱机会,这些都是可以计入学分的。

    特色办学的背后,是对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台湾课程规划总体要求是“四个坚持”,在强化专业技术能力、核心能力为本、紧密结合产业人力需求、强化职业证照制度等方面,以先进国家职业教育课改方向研究、建构群科能力指标体系、职业学校群科整合等方面作为课程规划理论基础。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务实致用

    注重务实致用是台湾技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其强调“毕业即可就业”,先后推出了“最后一里”、“双轨训练旗舰计划”等计划。在“最后一里”计划中,台湾技职院校和业界共同为学生设计最后一年的课程体系。

    在龙华科技大学,该校有两个中心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一个是三创中心,即创新、创意、创业中心,专门面向学生,由专门的三创教师指导,提供创意实践、创新转化、创业辅导三大功能,帮助学生实现创意产品的落地与商业化。校长葛自祥自豪地介绍:“我校三创商品化已经实现了几亿台币的收益。”

    另一个则是创意成型中心,专门面向企业,帮助企业把创新想法成型,协助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开发产品并商品化。葛自祥说:“我们几个核心专业的技术研究水准是一流的,企业都愿意与我们合作研发。”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正在推动在全台技职院校设立“创新育成中心”,全面推进产学合作。目前,台湾已成立6所区域产学合作中心、12所联合技术发展中心和76个产业协会。

    此外,职业证照制度是台湾保持务实致用办学的另一个利器。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每位技职学生必须取得1至2项职业证照。全台湾共有“即测即评”与“发证”机构116家,大多数由职业高中、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学校承担,分布在每一个市县里,而每所技职学院都有考取证照的课程、辅导以及练习、考试的教室,学生全年均可参加考试

    细节教育深刻,两岸合作广阔

    在台期间,不管我们去到哪所科技大学,该大学的所有行政负责人全部一字排开、统一着装站在校门口迎接,考察结束后,又全部站在校门口欢送。生活垃圾严格分类,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师生彬彬有礼。所有这些细节让我们见识到了台湾高效、精致化的学校管理。 

    “台湾技职教育不是二流教育,培养的都是一流人才。”吴清基在联席会上说,台湾的很多教授、院士、政治家、企业家等都是技职院校培养的。例如,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毕业于台北海洋技术学院。

    近年来,由于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两岸职业教育交流日益频繁。在高职教育合作方面,江苏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先后举办了5届“苏台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组织多批江苏高校学生赴台湾,并邀请多批台湾高校学生赴江苏参加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江苏还鼓励高职院校拓展与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高层次合作,建有台资参与兴办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6所。

    当然,两岸职教交流也面临一些挑战。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薛茂云说,两岸职业教育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台湾技职高校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同时,两岸在办学过程中,也面临着生源减少、产业转型等共同的挑战,两岸职业教育交流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学分学历互认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亟待加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