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7岁青少年应该读什么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魏钢强:我们现在说的零时差,是和世界同步阅读,这件事情容易做到,真正难做到的是代际沟通。我们出版作者怎么真正满足当下青少年的阅读需要?我们忽视的一点,就是在YA这个年龄段,有他自己特别的一个文学需求、阅读需求,现在通过这么样一个YA书系的出版,能够促进国内的原创这方面丰富起来,那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愿望。

    中国版协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离开现场时特别写下了一段话表达他对YA的理解和对YA书系的支持:“YA(Young Adult):年轻人,但思想精神是成熟的。这套书的目的是让13-17岁的年轻人通过阅读成为思想和文化成熟的人。”

    【文本品读】

李敬泽:《托德日记》和《宠爱珍娜》好看在哪儿

    两本书都很好。《托德日记》我很喜欢,但有一个疑问我到现在还没解决。就是最后托德问伍德罗夫人:“你为什么没开除我?”伍德罗夫人说,就因为当初发生冲突的时候,托德抓住了学校的一个漏洞,学校每个大门上都贴着这样的告示——“禁止非法闯入依法惩办”。学校的意思是说:禁止非法闯入,谁非法闯入就惩办谁。但是托德说,你写的明明是“禁止非法闯入依法惩办”,我就是非法闯入的,所以你不能开除我。后来我想,这句话在汉语中要正确表述也很难啊。小家伙非常聪明,伍德罗夫人敏锐地发现了他在语言逻辑方面的超乎常人的敏感和天赋,所以没有开除他,也没有让他和其他犯错的孩子一道去篮球场捡垃圾,而是让他随意涂写留校日记,相信托德通过内心的自我对话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改造自己。

    总而言之,托德这个孩子特别有意思。让我想到过去读的一些美国文学,包括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有魅力的、有贫困家庭背景的孩子。好孩子对坏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但如果是类似于托德这样的孩子来读这本书,他也能从书中获得一种自我的认知。在整个这本书里,伍德罗夫人对托德也始终是一种同情的、关切的、理解的态度。所以我想,当这样一部书被13-17岁的孩子读到的时候,我能够想象它所产生的效应。

    另一本《宠爱珍娜》也非常厉害,让我想起了20年前的一套书,内容都是当时比较前沿的社会科学问题。其中一本书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假设科技很发达了,我们要进行太空隐形,但我们的肉身是不行的,从时间上、空间上都有问题。那怎么办呢?也许有一天科学可以把我们分解为原子、分子,然后“嗖”地一下我们就过去了,到了某一个星球上通过某种方式再组合起来。但是哲学家提了一个问题:组合起来还是你吗?在多大的程度上是你?这是一些哲学层面上的问题——我是谁?何以是我?在什么程度上是我?

    《宠爱珍娜》作为一本科幻小说,也是顺着这个路子去的,但是它的主要方向并不是在展示科技的可能性,而是借助科幻的设定,来展示什么是自我,怎么来认定“我”就是我?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我为什么不是别人?所有这些问题同样适合13-17岁的孩子。也许他们不会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也不会正儿八经地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但这个阶段正好是他们人格形成的时期,他们都会面临这些问题。作品通过这样一个科幻的、非常有趣的形式,使这些问题如此清晰和确切地摆在孩子们面前。

    (李敬泽系著名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本文据发言整理。)

    【阅读指导】 

魏钢强:说说与YA相关的问题

    麦克米伦世纪的两套文学书——“不老泉”、“零时差”,好比年份酒,陈酿新醅,一目了然。但是,“零时差”后面的“YA”引起了好奇和关注。作家汤素兰说,她更喜欢我们之前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后儿童时代”。批评家李敬泽也问,为什么定位在13-17岁,18岁不行吗?媒体朋友则提议,“不老泉”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出一个YA书系呢?报纸约我谈谈这套书,就说说这几个与YA相关的问题吧。

    【YA的读者定位】

    YA是20世纪逐渐成熟的一个区别于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文学品类。YA是英文Young Adult(年轻的成年人)的缩写,它的年龄指向跟“青少年”基本重合,但“青少年”是生理分期,通常指未成年人,而YA的中心词是成年人(Adult),这是按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确定的。“后儿童时代”最早在2011年提出,这个概念跟YA接近。但相比之下,YA更加简洁,更明确,而且与国际接轨。把YA的受众明确为成年人,在年龄上留足了向上的延伸空间,也更符合这类文学的特质和读者实际。

    据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YA图书馆服务协会”机构的定义,YA针对的是12-18岁的青少年,而一些YA的读者和作者又将它定义为16-25岁。我们把YA书系的读者对象定位为13-17岁,这里有3个方面的考虑。第一,“零时差·YA”书系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适读年龄应大致符合美国“YA图书馆服务协会”的定义;第二,13-17岁是最佳适读年龄,18岁成年,无须特别推荐此类书籍;第三,把年龄下限抬高到13岁,在小升初的同时实现童年文学向YA文学的阅读转换,阶段性更加明晰。

    【YA的文学特点】

    YA文学和跟儿童文学图书相比,篇幅不再可能“一口气读完”,也不再需要(甚至拒绝)插图。在阅读方面上也完成了从接受到质疑的转变。近年来儿童阅读分级很热,但却忽略了童年文学和YA文学间的最大级差。

    YA文学与国内的“青春文学”也存在差异。有人统计YA的主题有:友谊、陷入麻烦、异性吸引、钱、离婚、单亲家庭、再婚、与父母的问题、祖父母、兄弟姐妹、青春期、种族、死亡、邻居、工作、流行,而“青春文学”,某网络书店陈列分类是“青春成长、古代言情、都市浪漫、仙侠/重生、影视娱乐”。

    青春文学是偶像文学,具有排他性,YA文学或许因此而很少引进,即便引进也只是以一般畅销书的名目。这类图书因此更需要引进和借鉴,相信再迷恋偶像、蔑视权威的男孩女孩,也很难拒绝和大洋彼岸的同龄人同步阅读的建议。这一书系的出版,至少能让青少年读者多一些别样的阅读选择。

    “零时差·YA”不是偶像文学,它与“不老泉”一脉相承,但它却是真正的青春文字。让青少年阅读这样的文字,是应该可以放心的。

    【YA和经典阅读】

    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风生水起,但一切止步于小学阶段。阅读没有输在起跑线,会不会输在转折点呢?这种情况与创作有关。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几年前就指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儿童文学3个层次(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的创作中,少年文学(以少年小说、少年报告文学为重心)一马当先,名著名篇层出不穷”,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整个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有明显的‘定位下移’趋向”。这跟市场有关,童年文学靠学校,偶像文学靠粉丝,传统的青少年文学被边缘化了。

    经典阅读怎么强调都没有错,但动辄四大名著、《悲惨世界》也未必合适。实际上,王泉根所说的上个世纪少年文学的“名著名篇”并不能满足当下孩子的阅读需求,YA的前瞻性、探索性、时尚性等是其他阅读难以替代的。YA同样可以成为经典,而且即便没有成为经典也是有意义的。YA意义就是当下,所以“不老泉”没有必要区分出YA,不老泉收录的是上世纪的经典性作品。还请注意,“零时差·YA”是“书系”而不是“丛书”或“文库”,开本风格完全开放,并且希望它潮流范十足。

    最后说明,YA文学只是一个年龄段文学,它有优秀的,也有平庸的,这就需要我们引进时认真选择,把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这套书叫“零时差”,在当今世界,出版零时差、阅读零时差都容易实现;真正难做到的是代际沟通的“零时差”——让文学图书的创作出版真正满足当下青少年的阅读需要,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这个需求。(本文作者系“零时差·YA”书系策划人)

    【背景链接】

“儿童文学和后儿童时代的文学阅读”大讨论

    13—17岁的孩子(或者说初高中)的阅读问题一直备受各方面的关注,也一直在寻求努力。2011年12月23日,由《文艺报》、小说学会、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共同发起的“儿童文学和后儿童时代的文学阅读”专题研讨会在南昌举行,让儿童文学界沉默了十年的问题浮出水面。来自《文艺报》、中国作协、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学者和专家,引入多学科背景的讨论视野,对当今中国的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背后的文化政治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与会者认为,儿童文学创造了市场繁荣,但我们征服的读者群主体只是小学生。在初中、高中年龄段,也就是后儿童时代的孩子们,基本不读我们所说的儿童文学。中国小说学会年年评出排行榜,可是刚刚放下儿童文学图书的孩子根本不读那些上榜小说。也就是说,许多孩子在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主流文学和他们无缘。后儿童时代的文学阅读面临尴尬,儿童文学如果是为某些流行的“青春文学”培养读者,当下如火如荼的儿童文学经典阅读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会议担忧面向成人之文学和面向儿童之文学的疏离和隔断,会给所谓“无益无害”的读物留下空间。“零时差·YA”书系的出版实践,强调青少年文学作为一个特定文学品类存在的价值,是上述认识的进步和深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