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当前,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进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期的时代背景下,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摇篮,思想理论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

    (一)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国家梦、民族梦与大学梦、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自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师生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加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思想引领工程,贴近师生接受习惯,创新学习载体形式,举办“部长进校园”形势报告会、“理论名家讲堂”、“学理论·读经典”等活动,不断增强理论学习效果。

    (二)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组织编写教辅资料,加强培训督查,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健全新上岗培训、全员轮训、技能竞赛、骨干研修、择优资助、国内外访学为一体的培养体系。开足开好必修选修课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用贴近学生的话语、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时代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专家优势,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阐释,把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总体规划,努力用科学的理论阐释坚定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自信。重点建设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大力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研究,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打造一批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国家智库。

    (四)切实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要为高校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建立师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引导高校师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积极选派青年教师特别是海归教师到基层和实际部门挂职锻炼,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更好地接地气,懂国情。要把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师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新闻宣传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进行组织传播、行政管理、舆论引导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新闻宣传既要坚持“喉舌”作用,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和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充分掌握和利用新闻规律、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加快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步伐。

    (一)提升新闻宣传水平。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高校要统一设立新闻发言人,及时就高校改革发展重大部署和社会关切的热点敏感问题发布信息,妥善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教育媒体传播方式,推进高校信息公开,提升教育报刊、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传播能力,发挥好中央媒体作用,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把握好时、度、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构建新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大平台。在继续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校内传统媒体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广泛运用新型手段,克服“本领恐慌”,适应网络、移动信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新的传播方式给传统的传播观念和宣传方式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增强渗透力。

    (三)强化舆论引导能力。要掌握全媒体环境下舆情演化和应对规律,主动回应师生关注的国计民生、教育改革发展及校园学习生活热点问题,制定突发事件舆情引导预案,有理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师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效掌握舆论主导权。要加大网络宣传思想研究和工作推动力度,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宣传思想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及时性有效性。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认真做好网上舆论斗争和引导工作。加强网络管理员、监测员、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理论、懂网络的宣传骨干。

    三、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之区,在全社会具有辐射引领作用。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师生成长发展需求,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师生员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学雷锋和道德模范、各行各业先进模范校园巡讲等活动,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发挥青年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青春故事分享交流等形式,推动各行各业青年典型的事迹精神广为传播,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管理全过程。全面落实《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职责、永怀仁爱之心。充分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鼓励教师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制度建设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学校礼仪制度,丰富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选仪式等典礼的内涵,强化仪式庄严感和教育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基层党团组织主题生活会、党团日、班会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重要依据。构建各学段有机衔接的信用约束机制,分层推进诚信档案建设。

    四、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