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考,妙招还是昏招?
编者按
据《现代快报》报道,江苏邳州运河中学日前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三年级组第一场模拟考试。特别之处在于,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们同场考试,意外的是校方的这一举措引起教师的反感。据知情人介绍,在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多数教师交了空白的答题卡。在第二场数学考试中,一位教师甩笔而去。师生同考,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到底该怎样看,是创新之举还是有辱教师?本期刊发几篇文章,以飨读者。
同考背后是浓烈的行政思维
在长期的行政治校环境中,中小学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行政办学,于是在学校管理、教师评价中,几乎全是行政思维主导,如此继续发展下去,教育家精神难以在学校中出现,学校的功利办学情况会加剧。
■熊丙奇
其实,早在2012年,江苏就有中学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同参加模拟考试,引发争议。当时虽有部分网友赞成这一做法——学生一直在考,让他们的老师也体验一下考试有何不可?但是,几乎所有教师都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是在变相对教师进行测评。按理,在这一次争议发生之后,学校在推出师生同考措施时,就应该谨慎,而不能再把这种形式作为所谓的创新方式。
有人对交白卷抗议的教师行为不理解,质疑他们是担心考不过学生。这根本就是不了解教师职业的表现,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在考试中考不过学生,实在太正常,认为教师如果考不过学生就很丢脸,是不具备基本的教育常识,是在丢教育的脸。你让中科院院士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考试,院士也考不过学生——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对教师可以进行考核,但不能采取让教师和学生同考、答题的方式。
师生同考有两大问题。其一,这是用行政手段考核教师,而不是由教师进行同行评价。对于师生同考,教师反应激烈,那么学校为何不听教师的意见,却要坚持推进?这显然不尊重教师队伍的意见,是行政领导强加的结果,这无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反而让教师因感到不被尊重而心生倦怠。
其二,这暴露了学校狠抓学生升学成绩、升学率的功利办学本质。前一次师生同考的新闻,发生在中考模拟考试中,这一次则发生在高考模拟考试中。学校此举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老师亲上考场,营造全校重视升学迎考准备的氛围。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强调,要推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但现实中,违背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做法比比皆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行政领导总是随心所欲地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折腾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必须切实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自主办学的空间,不是围绕行政指标、行政考核办学。其次,要在学校内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实行民主管理。对于教育事务,要建立教师委员会,由教师委员会进行管理、决策。类似教师和学生一起考试这样的做法,就应该由教师委员会决策。如果有这样的办学机制,类似的争议现象就根本不可能在学校中出现。
在长期的行政治校环境中,中小学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行政办学,于是在学校管理、教师评价中,几乎全是行政思维主导,如此继续发展下去,教育家精神难以在学校中出现,学校的功利办学情况会加剧。这必须引起重视。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师生同考”,校领导最不该缺席
“师生同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事务,利弊取向关键取决于操作环节,而不是这一形式本身。对一所学校来说,最应该坐到“师生同考”考场里的,正是那些业务荒废已久的校领导们。
■叶雷
“师生同考”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争议已存在多年。赞成者认为,教师要敢于换位思考,“师生同考”更能促进教学相长;反对者认为,“师生同考”没体现教师的价值感、尊严感,是对应试教育错误导向的进一步强化,还可能影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尽管质疑声、反对声更大,但实践证明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故而被有的学校长期坚持。
学生的成人成才,才是教师最好的答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为什么不能要求教师呢?只要“师生同考”的初衷不是“应试主义”,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又何必杞人忧天?对教师来说,“师生同考”最尴尬的就是教师的考试成绩不如学生。其实,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考不过又能怎样?重要的是不能丢掉自信。如果老师在专业上没有自信做学生的引领者,又怎会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呢?
然而,稍稍熟悉教师工作的人都知道,一线教师比学生更关注试卷内容。大多数老师是有高度责任心的,每次大型考试时,试卷拆封以后,老师都会第一时间看考试的内容,并在同事之间进行讨论;阅卷之后还会进行科学分析、讲解试卷。“师生同考”当然会进一步加深教师的感受,也会对预判情况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把握得更准确。但是,如果“师生同考”针对的只是一线的年轻老师,认为只有“师生同考”才能了解情况,那本身就是对一线年轻教师的不信任,就是领导不懂教学。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所以才要提倡教育家办学。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那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成为普通教师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校长更要敢于换位体验。“师生同考”究竟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实现什么样的初衷,校长就必须俯下身子回归到一线教师的队伍里,率先垂范,而不是高高在上,只充当一个看似威严的“瞎指挥者”,让“师生同考”成为只针对某些教师群体的折腾。而这,恰恰是反对“师生同考”的根源所在。
“师生同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事务,利弊取向关键取决于操作环节,而不是这一形式本身。但对一所学校来说,作为领头人的校领导必须明白,要让普通教师更了解学生,领导就应该努力比普通老师更了解学生;要让普通教师更能理解其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领导就应该努力多与普通教师沟通并率先垂范,己不正,何以正人?因此,最应该坐到“师生同考”考场里的,正是那些业务荒废已久的校领导们。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书记、副教授)
形式无不妥 操作需谨慎
■李益众
笔者详细阅读相关新闻发现,老师们表现出反感甚至觉得被侮辱,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同一考场,同样试卷,担心考不过自己的学生,有失面子;二是教师水平高低并不取决于做试卷的能力,以“同卷考试”考核教师有失公正;三是只要求40岁以下教师参加,而不是年级组所有教师包括领导干部,有失公平。
先说面子问题。老师们平日里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在学生面前有着不容挑战的权威。现在让老师走下“神坛”,像学生一样接受考试,自然觉得“有损尊严”。老师们有这样的感受,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老师们的尊严确实应该维护,但“与学生同场考试”真有那么大的破坏力?还是老师们自己过于敏感了?
再说公正问题。“一名教师的水平高低,并不取决于做试卷的能力大小,高三教师教授的更多是学习方法、解题思路、技巧等”,老师们这样的说法的确有道理,但这一说法偏离了“学校是否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同场考试”这一话题,并不能成为“拒考试绝”的理由。的确,“教师水平高低并不取决于做试卷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做试卷的能力不重要。更何况,细心的教师还能从做试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解题有更多的“感同身受”,以利于将来改善教学。
最后说公平问题。学校划定“40岁以下”这条线的原因估计是为了爱护老教师。这样的“爱护”从情感上可以接受,但仔细一想并不合适,且容易引发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对立。40岁以上的教师,既然还在相应教学岗位上,就仍然需要对学生负责,需要参与练兵,继续进步,理应一视同仁。说到领导干部,如果在教学相关岗位上,那么也应当练兵,以了解“教情”和“学情”;如果在其他管理岗位上,则不一定必须参加这样的练兵。
总的来说,“教师与学生同场考试”并无不妥,但在具体组织形式、操作方式上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对结果的处理也应慎之又慎。只有做到成绩保密,不与奖金等挂钩,才能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又维护教师的尊严、利益。当部分教师有抵触情绪时,校方应积极开导,不宜粗暴批评,更不能以停课来威胁。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