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9名学生,939张不同课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青岛15中在全市普通高中率先实施全员分层选课走班制,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和学科四个中心,构建起以学生、活动和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

    ■本报记者 孙军

    从2014年9月新学年开始,青岛15中在该市普通高中率先实施全员分层选课走班制,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和学科四个中心,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活动和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高一、高二年级的939名学生拥有939张不同的课程表。分层选课走班制按学生学习能力分层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走班学科分为3个层次,教师因材施教

    1月15日上午9点30分,青岛15中教学楼的走廊上,学生纷纷从各自的行政班教室走出来,抱着书本走向另外的教学班。在高二(11)班的教室内,聚集了来自全年级好几个班的学生,走班数学课开始了。

    “学校将走班学科分为3个层次。”数学教师李菁说,第一层次主要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第二层次是介于基础薄弱和基础较好两者之间的学生;第三层次是针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按照3个不同层次,每节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对号入座,到相应的教室上课,其他课则回到原行政班上课。

    校长孙睿告诉记者,学校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实施了分层选课走班制教学,不同层级的任课教师按照学情因材施教,每学期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综合日常学科学习能力进行两次调整,每个层级调整比例为10%,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动态变化的。

    “我认为走班制特别好,既能和其他班相同层级的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又能获得教师的‘一对一’辅导。”高一(7)班学生温宇轩说,他的化学课选择了第三层级,数学和物理课则选择第二层级。高二(9)班学生张雪娇说:“我们同一个层级的学习水平都比较接近,这样教师讲课更有针对性,就不会有哪个同学跟不上或‘吃不饱’的情况。”

    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提供立体化帮助

    孙睿说,把分层选课走班制真正落到实处,需要许多相应制度的配套。“主要是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等5项制度统一起来,促进课程改革。”他说,根据学生自主意愿和教师的双向选择,青岛15中为每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业、心理、生活等立体化的引导和帮助。5项制度“五位一体”,形成了紧密衔接、融合互补的“教改一条链”,促进了学生“最适合自己”的成长。

    学分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情感态度、出勤、作业、平时测试、模块测试等都是学分的认定内容,体育、艺术、志愿者、社团等活动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分,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高一物理教师陆燕说,原来一个班主任要负责40多名学生,现在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导师,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平时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和导师进行交流。

    记者发现,该校每个班都没有了原来意义上的“班长”一职,取而代之的是“学长”。学长不仅要管理班级,还要负责将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优秀经验传递给同学和低年级学生,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自主开发选课平台,加强社会实践

    为适合分层选课走班制,青岛15中自主开发了选课平台,物理组的“趣味物理实验”、化学组的“走进化学实验室”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实验探究课;生物组的“生态社团”让学生在绿色生态园里,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到了实处。

    “学校实验室的所有仪器得到了充分利用,一些尘封多年的实验仪器也被‘激活’了。”化学教师王利恒感慨地说。

    该校组织了首届学术节,各学科先后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接龙式”学科周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学科学习视野,找到并激发自己的兴趣点。此外,学校还开办了专家教授、家长、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的“人文大讲堂”,邀请大学教授、优秀家长、中科院院士等举办讲座。

    学校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建立新人文课程体系,利用学校课程加强实践学习和社会学习,做到“行知合一”。高一、高二每周拿出一个下午开设“学校课程”,如为学生搭建平台,构建展示才能的“节庆活动”课程;开学典礼、休业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典礼”课程,让学习本身成为一次有趣的体验。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民书说,山东省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录取挂钩,将倒逼高中实行选课走班制度。全员分层走班制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既让基础良好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原来可能被忽视的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有进步成长的平台,找到学习生活的尊严和自信。2017年前,青岛57所高中都将陆续推行走班制教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