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才是硬道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伟人用一句话,解放了全中国人民的思想。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根据这个精神,十多年后,从事青海民办教育的一位硬汉,也用一句话,就把没考上高中的大批学生,送进了大学的校门!他说:“教会才是硬道理!”

    这位硬汉叫袁照文——青海省西宁市第一私立高级中学校长。

    其实,袁校长不善言辞。然而,他对教育却有着独到的见解——哈佛也是民办的,民办教育就应该是优质教育

    就这种“优质教育”的理念,铸就了“一私高”的办学精神,即尊重、凝聚、包容、正爱、愉悦、成就,也铸就了“用技术解决教与学”的锋芒!

    纵观历史,除了革命和改革,便只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推动世界前进。

    教育的技术是什么?是思维、理念和方法的装备。有了这种装备,教育者才能“善教会育”。

    袁校长在探寻教育的思维、理念和方法时,曾走过一个艰苦时期。正是那个时期,成就了他的优秀。

    那是在20年前,还是在山东老家。当时,他是省级重点中学的教师,创办了曹县第一私立高中,被看作中学教育的“奇人”!

    他创造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教学有效率”和升学率。当时,县领导要他做教育管理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远见者,为巅峰而生。他的理想是按自己的想法办教育。在骨子里,他珍藏着努力“做中学教育第一”的雄心,他不断改革创新,大力摈弃体制对他的束缚。

    恰恰在千里之外的青海,教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极大地鼓舞着他。

    在这里,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非常紧缺,人们感叹:“上一所好高中,比上大学还难!”但这里,也将是他“圆梦”的地方。

    鉴于此,许多青海的学生家长不惜投亲靠友,花费巨资送孩子去外地借读,而且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送有的学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省外高中班”学习。

    去外地念书的高中生,每年至少在两千人以上。这个无奈的选择,造就了“火车的轱辘一转,便带走学费、书费、生活费几千万”的现实。这使并不富裕的青海人,得从牙缝里挤出钱来“拼孩子”。

    敏锐的袁照文,看到这些,便立志要为青海教育贡献一份力量,觉得青海才是他施展抱负与才华的大舞台!

    他发誓要让青海的学子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享受到山东学子同样的优质教育

    2003年,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袁照文开办了“西宁第一私立高级中学”。他把学校定义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走上了在西宁市租房办学之路。

    而他的第一个战友,便是青海省特级教师王忠善校长。两个男人一拍手,就决定把“一私高”办成青海一流的高中,做民办教育的旗手! 

    很多人向他们投来不信任的目光。这既是对他们的鞭策,也是对他们的鼓励,让他们更是信心满满。

    但是,他们必须经受一道非常严酷的考验,那就是生源。

    是啊,在经过公办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层层筛选之后,所遗留下来生源可谓都是“别人挑剩下”的。第一次开学便一目了然:有的是中考落榜生,没有“一私高”便无学可上;有的是州县的寄宿生,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还有不少是让家长提心吊胆的“问题孩子”……面对这种情况,“一私高”无论是从教育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管理都面临着巨大考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这些孩子,可以说都是没有点燃的火把。他们素质不太高,纪律性有些差,学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成绩欠佳……要把这样的孩子培养好,在一般人看来,有很大的难度。

    但这些吓不退“一私高”——一所立志于创新的学校,永固的是“为师者与学生慷慨同赴蒺藜路”的精神与决心。

    这使袁照文的办学思维和教学思维有了用武之地。他说,我们要讲战略与战术,讲“教法论”和“学法论”,要坚定不移地用教与学的技术,去解开生源带来的那道难题。

    这便是用自己的方法,去化解学生的困境;用一流的师资去点燃“火把”,用一流的管理去造就“可能”!

    西宁的“一私高”崭露头角,便与众不同。

    他们设计出这样的管理团队:一个简单的“两层结构”。上层是校长,中层是处室主任。两层都没有副职,校长把决策直接传达给学生处主任和教务处主任,解决了中间环节的能量衰减,保障了行政效率。

    教务处和学生处的分工,权责分明。课堂外的一切管理和教育都交给了学生处,班主任不累了,他的工作便直奔“学业”这个大主题。

    而重大事项,则由两位校长、一位工会主席和两位处室主任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学校的这个最高权力机构来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流程。

    这种体制,实现了几十年来各类学校去“行政化”的愿望。这在改革的起点上就走在了前面。袁照文和王忠善,只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就意味着——推行“教法论”和“学法论”,不需要政府批准;用人及待遇,无需靠他人指挥;而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都是一种选拔。这就使袁照文的底气更足:“让孩子们考上大学并能终身发展,这才是硬道理!”

    这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优质教育,什么教育品牌……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一私高”这两个“发力点”——解决“高考之难”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之难”,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含义——

    有对教育所忧、教育所患的慎思与批判;

    有“一私高”的教魂;

    有若干要素和做法;

    有把思维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锻造快刀似的创造力!

    “一私高”不缺思想者,因为它站在星空下。他们对教育,发出了一声声诘问——

    一问为什么——人们对90后、00后期望不大?

    因为,“祖国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盛开就已经“锈迹斑斑”……鉴于此“一私高”就要给孩子们留下一片心灵的净土。在任何情况下,不容许在学生面前“作秀”;不容许吃请、收礼;不容许收费补课、当家教;不容许将食堂承包……

    二问为什么——总有人抱怨教育不公平?

    因为,有不少历史、自然和经济的因素作祟,也有太多因教育平庸而造成的灾难……

    天下孩子,心智和向善力都差不多,是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分为了三六九等。从小学到大学,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被“教育之车”抖落下来。其中,有不少是艰苦奋斗一辈子的干部职工的儿女、贫困孩子和牧区的民族生。西宁“一私高”,把被抖落的孩子重新拽起来,放到自己的“车”上,一路追赶那辆叫“重点高中”的车,送他们去抢夺好大学的门票!

    三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

    因为,如今的教育大多数只针对高考,却没有解决孩子的终身发展。这所造就的,难免出现些高分低能的现象。

    人生的考验,不只是中考高考那几张卷子。人的沉浮和国家的兴衰,不容许思辨力、发展力和创造力不足。而一些地方的教育没有突破,太久地保持了“一个模子、一本书、一种教法”的死水一潭的格局。

    那么“一私高”,必须得让自己突破。她反对“应试教育”,却要首先保障学生不被拦在大学的校门外。同时,她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并非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那么简单,尽管她在这些方面做得挺不错!

    您看,她把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月”,用良好的习惯去规范孩子的一生。在校就穿校服;看见地上有垃圾就捡起来;去食堂吃饭要排队;当寄宿生就得自己叠被子、洗碗……同宿舍的八个孩子组成统一团队,把讲原则和守纪律,当作做人的底线。

    近年来,“一私高”出资近500万元,资助近200名贫困生完成学业。这一善举,善的不仅仅是爱心,更是把责任与“仁义礼智信”交给孩子们作为任何一次出发的起点!

    您再看,她年年派代表参加全国青少年英语艺术大赛。2014年4人参赛夺得一等奖3个(全国一等奖13个)、二等奖1个。

    这所学校的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兴趣特长,是有专人去培养的。仅2013年,就有32名特长生考入青海师大空乘专业和播音专业,一名考入天津艺术学院音乐系,两名考入成都体育学院……

    2014年,学校又开设了“初中实验班”,用不循规蹈矩的思路和方法,为素质教育“杀出一条血路”。建设了“录播教室”,把课程录下来,交给其他教师和家长评教评学;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纳入到教学中——讲《弟子规》、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教健美操、形体操和山东武术;还通过“集体授课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动手能力培养和动脑能力培养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推波助澜,让他们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