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商并举 政企校携手“技工摇篮”大放异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韶关,一座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1500年佛教圣地——南华禅寺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被誉为“粤北技工摇篮”的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就坐落在这里。

    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广东省最早创办的技工学校之一。办学五十年来,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新谋发展,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经过几代“韶关高技人”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发展成为集职业需求预测、培训考核、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闯出一条“农工商”并举的特色办学之路,成为粤北地区技工教育的一面闪亮旗帜。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紧抓机遇、锐意改革、扎实创新、以改革创新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不仅让“韶关技工”这块品牌大放异彩,更打造了学校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学校硬实力

    在示范校建设期内,学校针对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社会问题,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

    “接地气”才硬气

    学校领导心里明白,只有扎根于当地产业“接地气”,办学才能真正有活力。为了广接地气,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根据韶关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商业的需要,重点打造“农”、“工”、“商”三大品牌专业。“农”方面设有动物检验检疫、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经营、园林技术等专业,“工”方面包括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电梯运行与维护等专业。学校还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专业设置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结合韶关地区“北大门”优势,围绕现代服务产业,陆续开设了现代物流、市场营销、会计、电子商务等专业,在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商”类专业的开发和建设。

    “百花齐放”具特色

    学校还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学校推行校企双制办学,确立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立“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提高“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创立了“校企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引领,以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支撑,以校、企文化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电梯运行与维护专业构建了“校企校协”、“工学评控”、“德能勤绩”和“专精高优”四核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畜牧兽医专业创建了“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生产环节系统化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篇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校如何实施“人才强校”?如何吸引、培养、使用好各类优秀人才?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谓是多措并举,亮点纷呈。

    学校建立健全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评选、考核和管理办法》和《企业兼职教师聘用、考核及管理办法》,制订了四个重点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老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到建设期满,四个重点专业都有专业带头人2名以上,专业骨干教师4名以上;“双师型”专任专业教师占90%以上;各专业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3名以上,形成了梯次结构的教学团队。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办法和建设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安排教师分别参加校内外培训,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能竞赛指导等工作,进行名师带徒、到企业锻炼,培养综合素质。到目前,建设期内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超过1500人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累计超过200人次,每位新任教师都安排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带。

    校企合作篇

    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两年来,学校从校企共建专业,再到共同开发项目、培养人才;从校企合作到校企结合再到校企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校企联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路子也越走越实,越走越宽。

    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学校牵头与企事业单位成立了韶关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了粤北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建立。

    学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把企业、学校的资源相结合并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校企合作从一般性合作向校企融合转变,实现校企共赢。主要表现在:学校积极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培养、订单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两年来,学校与黄埔造船厂等3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等协议,设立多个企业冠名班。学校牵头组建了“粤北工业自动化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建成了技工院校首家“三菱电机FA/CNC实验室”。2012年7月,学校与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韶关科艺创意公司等名优企业合作开办全市首个校企“双制班”。2012年开始与韶关、珠三角等地的9家企业开展了顶岗实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等多项合作,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引入政府、行业和企业资源实现人才的“八个共同”培养,收效显著。2013年5月获批广东省首批“校园对接产业园”示范创建学校。2013年6月,与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曲江分公司签订协议设立“场中校”,开设畜牧兽医专业(中专、大专学历)培训班,为实现企业在岗员工专业技能学习和学历提升等方面创建了一个平台。

    信息化建设篇

    教育信息化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学校成立数字化校园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坚持“重视应用、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安全稳定”的原则,建成了先进、功能全面、安全可靠、结构合理的校园网络,为实现网上办公、管理、教学、科研、服务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到2014年6月,学校校园网信息点总数达1980个,入网计算机2174台,网络联通全部的办公、教学区域、教师公寓,校园网教职工出口带宽由原来的20M扩充到100M,校园网建设现已达到韶关市内同类技工院校先进水平。

    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和网络宣传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不仅实现了统一门户网站,通过统一门户直达各应用系统,使师生员工了解学校动态,共享和访问学校各种网络资源,还建立了示范校专题网站,及时发布示范校工作成就和更新工作动态,使其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与外界互动交流的窗口,从而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校园管理平台打造了无纸化办公环境,提高了沟通协作效率。2013年立项构建了校园管理平台,并于2014年3月投入使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设了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稳定、可扩展的网络应用支持平台,实现在线办公、教务管理信息化、学生管理网络化。同时,建立数据中心、整合资源、形成集管理、教学、科研、生活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培养人才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借助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促使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更上新台阶。多媒体教室全面覆盖。学校通过构建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网络化,学生可自主学习,运用教学邮箱、题库与在线测试等方式,与教师沟通交流。到目前为止,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比例达95.3%。

    服务社会篇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示范学校的过程中,立足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韶关作为人力资源大市的地位,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两年示范建设,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模具制造系李子雄老师与韶关市富洋冶金公司技术人员合作,研发了低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工程机械衬套,该项目于2014年5月荣获韶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对外产品加工中,李树清、刘超老师设计的清洗机阀体的专用夹具,加工效率提高10-12倍,此夹具在韶关市丰一工贸有限公司和韶关市机械加工厂得到应用。农牧系何敏文老师主持的农业研发项目“种植优质牧草养殖小香猪”落户乳源瑶族自治县,采取"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向4个乡镇辐射,形成了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提供绿色高端农产品的新型农业产业。

    两年示范建设,学校紧紧围绕韶关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企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学校还着力传承和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势文化,通过“下厂挂职、高校深造、校本培训、岗位练兵”,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文化;开展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教育活动,以专业技能见长的学生社团活动,以自尊自强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