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因内心的敬意
扫一扫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清明节“追念恩师”融媒体报道
扫一扫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清明节“追念恩师”融媒体报道
制图 中国教育报 刘健
又是一年清明,我们以一个媒体可以采取的方式,纪念过去一年中离去的名家大师。
中国的传统塑造了国民这样的心理需求:一个人仅仅具有优秀的才能还不够,只有同时具有卓越的品质,才能成为万众敬仰的国士。在梳理他们的人生故事时,我们也一次次被感动。正是个人成就与品质的交相辉映,成就了他们的大家地位。
在人生旅途中,他们曾遭风霜雨雪,经受了今世青年一代无法想象的痛苦和不堪。但是,即便如此,一俟条件允许,他们奋不顾身,立刻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中,燃尽光热。
是的,总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们。
这种信念,既是对开拓人类知识边界的渴求,也是对国家民族的担当。这铸成了他们人生的绚丽内核。
与繁华世界相比,他们太安静了,生活太枯燥了,太缺少戏剧元素了。就像去年轰动一时的李小文院士,如果没有那双布鞋,会在大众中形成那么热烈的反响吗?他恐怕依然只是个学术圈内人士。这一年间离去的大师,有很多其实在生前并不为公众熟知,他们的去世,也没有在媒体上掀起大的波澜。
但是转念一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大众的关注,他们就会停止努力的工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些品质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否受到关注,是否成为“明星院士”,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有的是定力。在这个日行千里的变革年代中,这种定力就成了弥足珍贵的守正之力。
当前,人们面临太多冲击,也面临太多诱惑了。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定力在很多地方都在被遗弃。在这个特别时节,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缅怀大师,就是希望人们看到,在这个时代,当很多人在追逐名利中喧哗时,还有这样一些知识分子,默默攀登着知识的高峰,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个人谋名利,而是为了那些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生活得更好。
所以当我们因版面所限,只得从长长名单中选出12位代表人物抒怀时,心里是歉疚的,但更相信会得到他们的谅解。他们所希望的,一定不是人们仅仅在一些日子表达一些怀念。只要后人依然奋进,依然愿意在寂寞中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前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
有人说,这是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其实,稀缺的是大师,更是大师们在特殊年代铸就的风骨。
缅怀,是因发自内心的敬意。
(详细报道见今日二、三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