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才“不讲原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施剑松

    这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份成绩单:引进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1人当选全国优秀教师,多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级拔尖创新人才队伍过百人。

    学校党委书记柯文进对这份成绩单格外看重,这是这所地方高校近年下大力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的成果。“真正的学术大师无法培养,但首经贸愿意成为一片人才的沃土,等候每一颗大师的种子。”柯文进说。

    人才引进,英雄不问出处

    李奇是首经贸经管学院院长,他是学校实施“柔性引进”政策后引进的第一位海外知名学者。李奇是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终身教授,2012年被首经贸聘为经管学院院长,每年定期到学校工作几个月。

    在李奇的主持下,很快就吸引了一批中青年海归博士集聚,目前人数已达到36位。以李奇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代表学校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多篇重要科研成果,使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在国际经济学界迅速提升。

    何为“柔性引进”?首经贸校长王稼琼告诉记者,“柔性引进”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聘任人员在岗不一定在编,具体分为特聘教授、双轨制人才、全球海选院长3种形式。特聘教授依托“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海聚工程”等人才项目,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双轨制人才引进,在传统教学单位之外,成立了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引进具有国际著名高校博士学位的双轨制教师,待遇、研究条件与国际接轨;全球海选院长,聘请学科带头人担任实职院长,聘请学者担任学术院长。

    “只要是人才,无论是人在国内还是国外,岗位是在编制内还是在编制外,只要满足学校发展需求,都能在学校找到一片天地。”王稼琼说。

    全程培养,人人都有空间

    正值午餐时间,在首经贸主楼一间小会议室里,坐满了年轻教师,他们一边吃着快餐,一边听课。主讲席上,学校工商学院教授吴冬梅正结合本科教学的实际问题,给大家讲解“有效教学理论和科学教学基本要素”,很多人都听得忘记了吃饭。

    这是首经贸教师促进中心举办的一次主题午餐会的情景。创建于2006年的教师促进中心,是个非行政化的教师互助组织,教师自发组织、自愿参与,不作强制、没有报酬,却吸引了全校七成教师2000多人次参与,成为很多教师的“精神家园”。

    学校针对教师职业发展,有一个全程培养计划。针对青年教师,学校推出“驼峰计划”,通过领航、铸魂、修德、卓越、暖心五项工程,助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路上成长。针对中年教师,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项目与培养项目,使中年教师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传帮带等方面施展所长。

    学校还把解决教师实际生活困难当成重点工作。从2011年开始,学校党政办公室牵头,校工会组织实施,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从2013年起,增加青年教师的租房补贴,同时继续完善学术休假制度、教师疗养制度。

    顶天立地,瞄准国家需求

    首经贸能够为人才创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乐土,源于坚持“顶天立地”的办学定位。学校一方面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勇于担当,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成绩赢得发展空间。

    王稼琼说,学校探索建立“学校—科研单位—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站模式,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通过人才、基地、项目的结合凝聚人才,调整团队结构,提升队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多年来,首经贸多次承担和参与重大规划、决策的课题研究,很多成果转化为国家政府部门及北京市的政策。依托“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学校在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上打造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在管理体制上打破学院建制障碍,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构建学术创新团队。

    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离不开一流的科研条件。立足经贸专业特色实际,学校组织教师赴国内重点企业考察,创造条件让教师了解国民经济运行实际;依托北京市高师培训中心及学校海外研修计划,学校支持教师赴国外进修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