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变形计”带来的改变
■通讯员 司念伟 本报记者 阳锡叶
4月2日晚上,名为《变形计》的纪录片在湖南理工学院公映。在收获现场热烈掌声之余,面对近千名师生,片中的学生主角田埂坦言:“经历变形,才会懂得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感恩身边每一个人。”
《变形计》的想法起源于湖南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徐振祥和后勤处处长张泰来的一拍即合。“食堂阿姨手一抖,一块肉没了!”“现在的孩子太娇惯,剩饭剩菜一大堆”……在学校里,他们常常听到学生和食堂员工相互“吐槽”。那么,让大学生和食堂员工这对“最熟悉的陌生人”互换身份,让他们试试换位思考,效果会如何呢?于是,《变形计》应运而生。
2014年9月,经过报名、挑选,拍摄组确定了土建学院大二学生田埂和食堂工作人员邓云辉互换身份。随后,田埂与邓云辉就搬进了各自的宿舍。没有剧本,没有彩排,“变形”生活正式开始。
9月12日早上4点,田埂跟着食堂工作人员一起去买菜。“一路上我都很恍惚,没有睡醒,到了菜市场,看着师傅挑菜、还价,想上去帮忙,但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田埂说。
到了学校,将5个食堂的菜分别卸下来,等卸完菜,已经是9点多了。吃完早饭,田埂就被安排去切菜。“切辣椒与大葱的时候,味道太冲了,眼泪都出来了。”田埂是90后,在家没有干过这样的体力活,大半个早上忙下来,累得够呛。接下来是炒菜、蒸饭,中午11点30分,田埂又被安排去食堂窗口给学生打菜,每种菜价格都不相同,给学生饭卡划价的时候,旁边的阿姨时不时提醒他:“又按错了,钱少打了。”
另一边,没有上过大学的食堂工人邓云辉心情忐忑地坐在了古建筑规划的课堂上。整个上午,邓云辉都坐立不安:“我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互动,也害怕老师提问。”下午课程的内容是绘图,拿惯了锅碗瓢盆的邓云辉,拿起尺子和铅笔感觉沉重不少,“画的每一笔都关系到建筑的质量,真不敢随便下笔”。
听到下课的铃声,邓云辉长出一口气:“上一天课像过了几年一样。”一天的学习下来,邓云辉设身处地地感觉到了学生的压力,“他们从周一到周五,基本上天天都是满课,晚上还有作业,就业压力也很大,学生也是蛮辛苦的”。
如果没有这场“变形”,田埂的大学生活或许会重复之前的“三点一线”:教室、寝室、网吧。“变形”活动结束半年来,他经过竞聘,已经成为学校新媒体中心骨干成员,在奔波中体验着大学生活的乐趣。“没有经历就没有成长,这次变形生活,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在首映式现场,田埂感慨地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