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相信“读书进化论”?
■张以瑾
昨天逛豆瓣网,发现自己一篇谈读书方法的文章被推荐到那里,下面有一串见仁见智的评论,好玩的是,支持、中立和反对意见各占1/3。支持者如遇知音;中立者认为,专业人员需讲究读书方法,一般人随意就好;反对者认为,连读书都这样“算计”还有啥意思,写这文章的人一定是“书呆子”,有“博士病”。
看完评论,我觉得有三个问题要讲清楚:第一,读书讲究方法是不是“读傻了”?事实上,喜欢读书的人,如果再讲究读书方法,受益会更多,这样的人遇到自己不认同的观点一般不会开口便骂,更不会愤然施以人身攻击;第二,是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需讲究读书方法?据我所知,即便“专业人员”也没多少人在意读书方法。这恰恰说明方法重要,因为人通常不会去干没回报的事情,即使是终年不摸书本、捧起书就打瞌睡的人,大多数也认为书是好东西,只叹自己无法走入。第三,讲究读书方法是否就是“算计”?在不对他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规划和调整自己以达到最大的成长目的,这样的“算计”有什么不好。
写这组文章,我并非要说服所有的人都讲究读书方法,任何人都无权指责、干预他人的阅读观和阅读行为。不过,美国耶鲁法学院院长罗伯特·波斯特发现,人们通常把公共领域的言论自由和知识领域的学术自由混为一谈。言论自由在公共领域要求平等、宽容,内容和观点中立,而学术自由在知识领域却要求权威性、选择性和“歧视性”,因为这关乎“明智意见的形成”。
这里有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前提,即书籍是分层次或者说是有等级的,因为以之为载体的知识、观点、思想本就如此。从古至今,人们普遍尊重巫师、先知、学者、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正是相信这些人具有优于大多数人的“明智意见”,从他们所言就会有明智的言行。
明确这一点,再去品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格言,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对知识等级原则的默认。也就是说,书籍是阶梯状组合的,人可以通过读书“拾级而上”——我谓之“读书进化论”。我们要想追求精神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读书即为有效之途。
首先,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获得知识,构筑知识体系。从无知到有知,从零散知识到知识体系,是每个人知识增长的必然路径。考察知识的生产和传递过程,不难发现人们一直秉持筛选、分类、分层等原则,让知识尽可能是确定的、便于获取的。可以说,读书方法就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和构成而采取的进入策略。不然,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难免会望洋兴叹,下决心读时又陷在书中“鬼打墙”,走不出去。
其次,读书是我们不断积累和提升思想、改进思维方式的过程。我发现,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别人都思考、表达过,甚至已经想得很透彻、说得很明白,所以会著书立说。我们与其徒然去想,不如通过阅读为自己寻找精神向导。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很多人的观点在“打架”,这恰恰说明:任何观点表达都是基于某种视角的,视角的背后是社会情境。这么一路发现,我们不仅越来越明白,而且渐渐走向开阔和包容——精深的思想和优良的思维品质就是这么来的。
再其次,其实也是近乎终极的读书收益,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会在“上台阶”式的阅读中不断提升。前不久,网上流传一则题为《国人的审美大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的图文报道,直指当前国人审美水准不高导致的诸多问题。在教育方面,像高考誓师、组织学生在操场给父母洗脚、满校园贴标语喊口号这种事情层出不穷,组织者还乐此不疲。据我观察,喜欢读书且读到一定层次的校长,决不会组织中高考誓师大会这种事情,在管理上也不会以“苦学”、“苦干”为美;同样状态的教师,决不会醉心于“师长权威”、“题海战术”。不信,你看看身边!
当然,认可“读书进化论”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能找到“进化”的起点和路径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后者似乎更重要。接下来的文章,我们将不再“务虚”,而转入探讨更具体的读书操作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