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手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百年更好:学校百年校庆大典盛况
经典诵读: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4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15全国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将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举行。其间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学专家参与纲要解读、经验交流,更有近千名一线校长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观摩讨论,并将对拱宸桥小学——这所全国首批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学校进行考察。
学校王崧舟校长说:“这是拱宸桥小学第三次承办如此高规格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平常我们也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校长、老师们对国学教育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参观考察,这在学校已是常态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所位于杭州城北活力新区拱墅区、居于京杭大运河畔的百年老校,在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上到底有怎样的吸引力,能让全国各地有志于此的校长和老师们如同朝圣般来到这里?在接下来的几天,与校长、老师以及孩子们的深入交流中,我们会逐渐寻找到答案。
国学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这就是“中国灵魂”。在儿童时期播下这样的“文化种子”,就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种中国灵魂与“文化种子”的习得法则
“国学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悲悯。我们只想在学生内心种下文化的种子,是传统的、纯粹的、正宗的中国文化种子,等这颗种子发芽时,便是我们期待的‘成人之美’。”王崧舟校长说。
所谓习得,就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浸润和熏陶。文化种子的习得,是长期涵泳的结果,是真正的童子功。学校所遵循的习得法则有:
法则一:求略懂。学校主张学国学“不求甚解”,主张“未晓不妨权放过”。因为经典感悟是一辈子的事情,机缘一到学生自然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法则二:求量变。13岁以前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东西最多,最不容易忘记。所以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光,多读多诵,大量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千万不要白白浪费孩子的黄金时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法则三:求熟记。熟读精思、熟能生巧、耳熟能详、瓜熟蒂落。文化种子要扎根,关键是一个“熟”字。知而不熟、读而不烂,经典就如同浮萍断梗,是永远无法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扎根的。
法则四:求自悟。对于儿童熟记的经典文字,他们究竟懂不懂、懂到什么程度,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没有必要太过较真。能解释的,不一定就是懂了;不能解释的,也不一定就是不懂。至于学生何时悟入,则要看机缘和造化,有的可能当下即悟,有的可能一辈子都悟不了。
学校致力于“大国学”的构建。所谓“大国学”,就是在点点滴滴、时时处处的生活环境中感受、领悟、积累、迁移国学经典。
每天三诵。学校每天安排晨读7∶50—8∶00;午诵11∶35—11∶45;暮吟15∶00—15∶10。这样,学生能够确保每天有不少于30分钟的国学诵读时间;每周就能确保有不少于15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0分钟、相当于75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课一练。每节语文课的候课3分钟,学生就会自觉背诵国学经典。这样,每周就会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会有不少于600分钟、相当于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6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加上“每天三诵”,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5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周一课。每周一节国学课,每节国学课确保诵读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每年就会有不少于750分钟、相当于1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7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如此累加,学校六年,每位学生就会有不少于58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月一查。每个月的最后一周,查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量。由教导处组织语文备课组教师,从“诵读量(指学习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诵读质(指整体背诵效果是否准确、流利)、诵读面(指背诵通过的人数)”等三个方面对全校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进行检查。
学期一赛。每个学期末,学校组织为期一周的“成功杯”经典诵读大赛。评出每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评出每个年级的“状元班”、“榜眼班”和“探花班”,评出全校的“十大文曲星”。
学年一演。每年“六一”节,学校组织大型国学文艺表演。表演主题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表演形式有:国乐合奏、国学情景剧、国学吟诵、民族舞蹈、小品、课本剧、国服表演等。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国学经典教育的终极目的,正是那些“剩下的东西”,而那些“剩下的东西”正是让我们这些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灵魂”。
国学经典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国学而国学的学科课程。事实上,国学经典承载的是人类永恒的道德智慧、生命学问。生活永远是国学经典教育的最好舞台。
一种生命情怀与“君子气质”的陶冶
“升旗典礼”,体验生命的庄严——敬。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礼乐之教”。敬,是礼乐之教的一个重要而内在的精神。孔子屡屡强调“敬事”、“执事敬”、“事思敬”、“行笃敬”等,就是要人们在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时,都要保持一种庄严认真的态度。因此,“修己以敬”,“敬”也就成为涵养、成就“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在升旗典礼中不断体验到生命的庄严、体验到一种“执事以敬”的态度时,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内在的态度逐步迁移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去。而这,正是君子的生命情调。
“课前瑜伽”,体验生命的安宁——静。修“敬”,必须同时修“静”。《礼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张载说:“静者,进德之基也。”事实上,在国学经典教育中“静”是学生成德的入门之径。
为此,学校为学生开设了“静心瑜伽”课。“静心瑜伽”每天两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放在第二节课的开始,时间只有2分钟。学生在瑜伽音乐的引导下,或转头、或点头、或双手并拢向上举(用专业术语讲,就是:闭目凝神、手臂绕肩、手腕转动、合掌上升、莲花翻掌、气沉丹田)。时间不长,动作简单,一学就会。
“静心瑜伽”给学生到底带来了什么?五(3)班的杜梦静同学在接受《青年时报》采访时这样说:“每当我做完瑜伽后睁开眼睛时,都会感到特别舒服,精神倍增,心也静了许多。”余文红老师说:“静心瑜伽,以快乐的方式代替了课前准备,让学生变得安静,老师变得平静,教学变得高效。”
“入泮仪式”,体验生命的真诚——净。这里的“净”是单纯、真诚的意思。
《大学》讲“诚于中”则可以“形于外”,《中庸》讲“至诚”则可以“参天地”、“赞化育”。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事实上,“正心诚意”是君子修身的重要环节。
每学年的开学典礼,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入泮仪式”。举行“入泮礼”,意在通过礼乐之教让学生体验到:此刻起,你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人了,你要开始接受圣贤教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这份体验,便是生命的真诚。
“国学表演”,体验生命的优雅——精。学校一年一度的国学表演,以“活化”形态展示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这些抽象的价值观通过各种生动的礼乐形式加以表演,如:典雅庄重的大型国乐合奏、壮烈雄浑的民族舞蹈史诗、清新优美的情景小品、翩翩起舞的经典吟诵等。
其实,国学表演作为一种结果的展示已在其次,学校更看重的是排练准备过程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和滋养。生命的优雅和精致,只有在这样一种礼乐典章的还原和创新中,才能被学生切实体认。
“运河探旅”,体验生命的思致——憬。憬者,悟也。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的君子,一定是生命的觉者。
每年的春假和秋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千年运河千里行”活动。学生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地理标志——拱宸桥(杭州市拱墅区)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或乘船、或坐车、或骑马、或徒步,当然还有乘飞机,一直到达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地理标志——燃灯塔(北京市通州区)。
行程中,学生考察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采集运河各段的水样,拍摄运河边的人文景观及考察生活的照片,写下沿河体验日记,真切感受大运河的繁华与沧桑。
在考察济宁南旺分水坝之后,六(3)班的陆艳同学这样写道:“我很遗憾,现在大坝几乎被夷为平地,这里也看不到运河的踪迹,难道运河被39米这个海拔打败了吗?真可惜,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个运河申遗的强大支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