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地方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此外,学校还十分注重整合产业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吸引产业技术专家来校讲授、兼职或者联合实施科研攻关项目;瞄准厦门及周边区域主导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联合企业技术力量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导向,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应用型师资等。

    政产学研联动 提升服务能力

    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者紧密合作中,高校科研院所是互动中心,高校积极联动各方充分发挥作用的角色意义重大。如果在社会需求、人才培养、高校办学之间找一个交集点,那么这个点正好是产学研合作。厦门理工学院通过构建政产学研联盟,与行业企业与地方的紧密合作,不断彰显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和优势。

    为了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学校一方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组建利益同共体。学校先后与触控科技巨头宸鸿科技集团、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集团、LED芯片研制领头羊台湾晶元光电等龙头企业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从实际项目入手,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办专业,共建学院、科技园区和研究机构,推动协同创新、人员互聘、技能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推进企业需求、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校产对接,相继制定并实施《服务厦门行动计划》(下文简称《计划》)、《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下文简称《纲要》),学校积极响应总书记提出的“深化山海统筹、区域统筹,优化资源要素区域整合,培育新的块状经济”的发展要求,落实厦门推进“山海一体、江海连城”大海湾城市战略,主动走进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四地的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工业园区以及各类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专门人才和智力服务。为了落实服务计划,学校每年公布具体的服务项目计划,列出学校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科技服务项目清单,并向社会“广而告之”,主动邀请企业“点菜”。

    与此同时,切实加强校地互动,为服务产业搭建平台。学校在积极开展闽西南四地产业结构与布局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与厦门、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共享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高电压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智能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厦门市软件评测中心、厦门市(集美)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龙岩工程技术研究院等24个省市重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互动,带动各辖区内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公关、课题申报、专利应用等产学研合作。近一年来,学校已有近百个合作项目在各地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签约。

    在政产学研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和依赖感会越来越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也将得到逐步提升。例如,年前我们和宸鸿、冠捷等龙头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的合作课题才开始不久,企业就觉得老师们提的一些建议或发现的问题,对企业确实有帮助,企业因此提出设立研发基金和加入校董会的设想。我们认为,老师不要老想着从企业得到什么,要更多地想我们能给企业什么,只要你有能力给他,企业一定会回报你的。

    此外,学校通过与国内外各高校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先后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等海外合作院校在厦门成立“中加联合膜技术教学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陆续开展了厦门城市污水处理、抗震减灾、鼓浪屿申遗等应用研究项目;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同研制出“金厦一号”电动导缆车,并在台湾投入使用,这是两岸合作开展的首个产品类科研项目,在两岸获得良好的学术和社会效益;随着福州地铁、厦门地铁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学校开始将目光瞄向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欧盟轨道交通委员会中仅有的高校机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成立了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是福建省首个联合外国高校成立的轨道交通研究机构;去年6月,学校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展开科研合作。

    回归大学本质 培养“对口”人才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落脚点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人才。要培养“对胃口、上手快、后劲足”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贴近产业发展的实际,“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学校提倡的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好高质量的人才,不是为了科研而搞科研。一线教师要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相长,在教学的同时提升教能。学校认为,要让用人单位(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就要让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专任教师把学生带到企业和就业岗位一线去。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采取“3+1”——三年在学校,最后一年跟着老师到企业去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选用企业真题,邀请企业一线专家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在真实的产业技术环境中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选取优质高校、品牌专业开展合作,引进合作高校的优质课程,由合作高校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新举措。学校先后与美国等1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49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国内7所高校合作开展“第二校园交流”项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议培养人才。

    伴随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回归,社会监督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治理更加侧重过程管理,更加看重办学效益与效能的提升。因此,高校当务之急也要适时调整内部治理体系和评价标准。比如办学要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各专业能力标准,明确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要求,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分和成果的认定制度,体现学生成果认定的多元性。打破学生唯卷面考核的方式,可采取企业工程现场考核由企业岗位技术人员给成绩,或者实行项目考核由项目负责人给成绩的方式等。

    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抢抓机遇,转型提升,刻不容缓。厦门理工学院在地方充分的资源支持和办学保障的基础上主动作为,在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功崇唯志,业广唯勤,接下来我们将沿着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既定目标,积极利用厦门经济特区、福建自贸区和海峡两岸的战略发展优势,立足高校四大职能,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抓手,深入推进学校的转型、改革、发展,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黄如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