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路径两驱动 拓展三平台四理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安文理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存在两个战略性考量:一是如何在高校林立的省会城市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自己的特色;二是如何不断适应形势需要,服务西安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西安文理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地方院校的发展通道。

     一条路径两轮驱动

    2003年升本以来,学校根据形势要求,以转型求发展,以转型求升级,在顺利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型、师范向综合院校转型后,2011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适时启动了二次转型,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转型,从追求学术型向贴近应用型转型,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型,努力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2013年成为陕西省同类高校首家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14年成为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站单位,同年获批为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试点高校。

    针对“人才培养停留在传统的教室,课程教学简单模仿学术型院校,科学研究脱离地方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学校多次开展大讨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明晰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要求。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两大主题,学校实施双轮驱动,不断创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平台,努力充实地方性应用型院校的内涵和特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平台

    升本以来,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型新专业,改造旧专业,使专业总数达到42个,涉及9大学科门类,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类院校。2012年、2015年两次完善调整管理机构和教学单位,按10个二级学院重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为加强转型发展工作,学校将现有专业分为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三种类型和省级、校级、院级三个梯队,实行不同的资金支持、政策帮扶和教学资源配置。除保留20%的基础学科类专业外,其他80%的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较好地规避了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

    学校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2012年启动“大类招生,分向培养”,对教学班级、师资队伍、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收到了较好成效;2013年开展双学士教育,明确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2个专业的本科生可辅修管理学学科4个专业,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完善“分段式”培养,依托境外教学资源,推进多学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能力。

    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深化“合作培养”,与企业合建产学基地,倡导产教融合,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生产过程,设置课程体系;拓展“订单培养”,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探索“联合培养”,采用项目驱动战略,实行师资共享、资源统筹,培养符合行业职业实际的应用人才。2013年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路径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拓展应用型人才上升通道,学校不再追求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转而积极探索专业型研究生工作。在西安交大、陕西师大的指导下,在西安体院、宝鸡文理学院的支持下,启动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探索实施硕士双导师、双基地、双课堂培养机制。学校还推荐优秀教师作为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的兼职硕士导师。同时,与杨凌职院等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

      地方性科学研究大平台

    合格评估后,学校深刻认识到地方性的强大内核,认识到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高校生命裂变和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在保持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学校迅速将研究重点转向地方性和应用型,依靠地方、融入地方、联合地方寻找课题,共同攻关,达到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目的。

    根据地域优势,学校组织学术团队,成立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中国西部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清末民初关学重要文献及其思想研究”等国家课题,出版了一系列地方研究著作。为适应反腐倡廉的新形势,学校与市纪检部门合作设立了廉政研究中心,一方面联合培养纪检监察本科人才,另一方面集体攻关,完成了“西安廉洁城市考核评价体系”等研究。学校与省市教育部门合作成立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撰陕西教育事业发展报告,完成了“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陕西省农村小学教学点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等重大课题。学校与市秦岭办联合成立秦岭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研究,出版了《秦岭四库》等资料。学校与市统筹城乡办联合成立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西安市“十三五”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编制任务。学校与市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承接“西安旅游条例”、“西安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西安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等委托课题和“西安大遗址旅游容量优化调控研究”等重大课题。

    学校还与地方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促进协同创新发展。学校与陕鼓动力公司、陕西天元再制造公司等合作,在校内成立表面工程与再制造实验室,2014年底获批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广泛动员在校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地方性研究。学生深入各类社区深度调研,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开展“现代都市邻里文化研究”,形成了《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走进都市新社区(口述实录)》,包括邻里关系、城乡差异、空巢老人等调查报告17篇。

    地方性研究的开展,不仅打开了地方院校科学研究的突破口,而且集成了各方力量,提升了学校实力,形成了与重点大学错位发展的格局。

    开放式社会服务大平台

    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之道,也是地方高校创出质量效益、办出优势特色的基础。

    近年来,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为解决其发展质量和人才问题,西安市政府部门确定西安文理学院为市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学校与西安高新区共同组建了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在广泛承担社会培训任务的同时,也为学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经过几年实践,学校“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为了提高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学校联合市政府部门和驻地区政府部门,在全国率先举办新市民大学班,利用节假日免费授课。除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个人职业规划、个人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调试、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城市风险规避等实用课程,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学校与市组织部门合作,成立了西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5年来共培训88期,培训人员1.3万人次;与市纪检部门合作成立了西安市廉政教育培训基地,3年来培训20期,培训纪检干部1.8万人次;学校还与各区县、市级部门开展合作,为他们培训各类干部1800余人次。

    作为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多年来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30余万人次。近三年又拓展到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大学生就业培训、军转干部培训及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近期,又与西安中韩企业促进会合作,为全国最大的引进项目之一韩国三星集团及其数百家配套公司服务,为西安高新区“三星城”培养培训各类合格的国际通用和专用人才。

    学校进一步扩大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和三大国企召开合作论坛,与各区县、市级部门建立广泛联系,使学校成为西安人的大学,形成了互动合作、优势互补、开放共荣的良好机制。

     契合、集成、开放、共荣四大理念

    一条路径,两轮驱动,三大平台的建设,贯穿着四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契合、集成、开放、共荣。专业设置要考量与地方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的规格、科学研究的课题要贴近地方现实需要。要将分散的专业和人才按照当地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整合,形成团队优势。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合作办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校深刻认识到,西安离开文理学院还可依靠其他高校,文理学院离开西安则成为无源之水,难以为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性科学研究、开放式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平台建设中,都要有契合、集成、开放、共荣的思想。要寻求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契合点、集成度、开放面、共荣体,激活办学体制,形成优势力量,彰显学校价值。近年来,我校在西安招生人数不足总数的25%,但在西安就业人数已达70%以上。

    承载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优势,适应了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发展格局,在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大潮中,西安文理学院将继续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地方性、应用型为车之两轮,创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平台,落实契合、集成、开放、共荣四大理念,丰富应用型院校新特质,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新内涵。(西安文理学院院长 徐可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