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高计划”建设专栏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高计划”主动回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根本任务

    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9万公里,年旅客发送量20亿人,体量稳居世界首位,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称“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要保持我国高铁持续领先世界,需要不断研发出高精尖前沿技术,并将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应用到生产、运营、维护和增值服务中去。这就需要紧跟高铁技术发展,培养培训一大批掌握最新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建高铁和各类轨道交通线路3万公里,需新招收轨道交通人员120万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与我国洽谈修建的铁路总里程超过1.6万公里,将会产生超过30万人的培养培训需求,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安全优质、兴路强国”新时期铁路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铁路高职院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高铁产业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面向高铁产业链的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和增值服务等环节,组建核心专业群,辐射带动轨道交通类骨干专业群,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服务高铁产业装备技术升级和生产模式改革。

    面向未来“一日一图”高铁运输组织模式,适应高铁供电、调度指挥、运营监测、客运服务、防灾系统的新要求、新变化,学校持续优化专业群建设,把人工智能、BIM、5G、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全面服务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开展系列化层次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铁军”作风,厚培职业精神;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与高铁“走出去”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国际化和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强化技术创新是重要途径

    中国高铁进入智能运行时代,自动驾驶、智能行车、智能客运成为趋势,智能化生产及运营水平不断提升,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改革全力推进。“双高计划”学校应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高铁产业的技术升级,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高铁工程诊疗,建设“高铁工程诊疗技术服务平台”,解决高铁基础工程在防渗修复及应急抢险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针对影响高铁司机驾驶安全的生理、心理因素,建设“高铁司机驾驶安全保障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高铁司机心理健康、职业特质与驾驶安全关系研究,搭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高铁驾驶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围绕磁悬浮列车新技术,建设引领行业发展的“高铁先进技术创新示范平台”,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放科研及教学仪器设备,开展技术服务。瞄准高铁维修体制向状态维修的转变,建设涵盖高铁动车组、机车、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的“高铁智能运维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高铁运维大数据挖掘分析、设备故障预测、设备全寿命综合效益评价、修程修制优化等应用研究。

    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还要以平台为依托,提升教师服务产业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探索组建由行业领军人才、站段大师名匠领衔,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技术技能大师支撑的跨界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科技创新示范团队”,围绕高铁产业升级发展中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与产业化,将铁路最新技术和创新案例引入课堂,既服务产业发展,又反哺教学。以企业生产中的创新性或应用性项目为载体,师生联合开展技术革新、工装改进等,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深化体制改革是内在要求

    面对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新要求,“双高计划”学校应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优化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外部活力和内生动力,形成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机制。

    构建“产学研创”生态圈,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一是组建“行业高端、科研高端、应用高端、教育高端”的股份制连锁型高铁国际职业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入股、非核心成员实行会员制入会,汇集整合国内外、校企科各种资源,形成跨境跨界职教共同体,实现资源的高效结合和叠加放大。二是充分利用铁路基层站段优质资源,建设紧密型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制度,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创新孵化、标准研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基地。三是充分考虑铁路专业投入高、涉及工种多、生产一线安全隐患大、上岗门槛高的实际,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专、仿、实、真”一体化实践基地,校企共同成立管委会负责基地运营,建立共建、共管、共用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实践创新共同体。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一是完善多元治理机制,在“有效政府、有为学校、有能行业、有责企业”的“多中心”治理中找准定位,通过学校理事会、董事会集聚政行企科校力量,多维互融、多元协同共治。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构建二级法人、项目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以专业群组建二级学院或建立产业学院,提升与产业契合度,建立组织扁平化、资源集聚化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二是加快实施“信息技术+管理”。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按照强化职业教育属性、体现办学特色修订学校章程,梳理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加大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全时全量数据中心,实施业务流程扁平化管理,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全融合的学校治理生态体系。三是健全以办学质量与效益为主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潜力和活力,从而进一步优化服务产业的环境。

    (作者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