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北之地那道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忠雷(右一)、于晶(左二)为孩子们穿上御寒的冬衣。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资料图片) 看青年教师夫妻温暖祖国最北学校学生的故事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北红小学——我国地理位置最北的村小。王忠雷和于晶,这对平凡的教师夫妻,是学校仅有的两名教师。

    王忠雷,10年;于晶,7年。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倾注在了这所迄今只剩下7名学生的村小。

    命运的一个玩笑

    2009年,命运跟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王忠雷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在家人的反复劝说下,王忠雷决定报考黑龙江省的特岗教师。考虑到女友于晶以后要和自己在一处,王忠雷想着选学校最好能在县城,这样就业面比乡村宽一些,方便于晶求职。在网上报名系统里找来找去,他“如愿以偿”地发现了一所县城的学校——“漠河县北红小学”,便不假思索地报了名。

    没过多久,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的王忠雷接到通知,带着行李前往学校报到。从齐齐哈尔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到当时的漠河县,再转汽车到当时的北极乡,王忠雷才算到了此行的中转站——北极乡中心学校(2018年,漠河县更名为漠河市,北极乡中心学校随之改名为北极镇中心学校)。中心校负责接待的教师对他说,北红小学只是中心校在北红村的教学点。

    对于不知情的游客来说,到了北极乡就等于到了我国的最北端。实际上,百公里外的北红村才是我国地理意义上最北的村子,真正的“极北之地”。这个玩笑的笑点和哭点也正在于此。

    没到过北红村的人可能无法想象,这里每年有着长达8个月的冰封期,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50多度。每到大雪封山时,道路格外难走,用当地人的话说是“进来出不去,出去进不来”。即使到现在,前往北红村也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当时,中心校专门找了一辆车,一路颠簸走了四五个小时的土路,才把王忠雷送到村里。

    对于学校的条件可能不怎么好,王忠雷有心理准备,毕竟自己是生长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林区子弟,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可没想到,当时的北红村不但没有自来水,竟然连电也不是一直通。

    没电,王忠雷对这种生活一点概念也没有。太阳落山后,坐在黑漆漆的校园里,他的心里不是滋味,踏着雪想去附近的老乡家串串门。结果,一出校门就迷路了,再想折返回头,却找不到回去的路。

    起初,北红村的村民对王忠雷的态度很复杂。村支书赵民兴是个70后,王忠雷来时,他大女儿正在学校读四年级。打从赵民兴出生起,村里就有这么一所小学,他上学时,一个班还有近20个同龄人。到了下一代,全校就只剩下不到20名学生。赵民兴的想法和大家差不多,孩子们有了新老师,挺高兴,但心里也“犯嘀咕”:村里条件这么差,除了家在本村的,其他人很难安心留下来,这个新老师会不会也一样?

    由于北红小学实在太偏僻,中心校很难往下派常驻教师,只能由全体教师轮流从乡里来支教,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本村孩子牟晓玥不理解为什么总是换老师,暗暗觉得自己和同学们就像“没人要的孩子”。王忠雷来时,刚上二年级的她还不到窗台高,放学后喜欢扒着学校最西边那间平房,也就是王忠雷宿舍的窗台往里边偷看。被王忠雷发现了,她还嬉皮笑脸地问:“老师,你以后会走吗?”王忠雷认真地对她说:“我就是来教你们的,我不走。”“你为什么不走?”对这句反问,王忠雷笑笑没吱声。

    “走”,王忠雷不是没有考虑过。尤其当生活本身在他面前真正展开,这个念头时不时地蹿出来。

    在北红村,光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当地没有任何饭馆,粮食副食品基本上靠自给自足,拿着钱也买不到吃的。从没做过饭的王忠雷只好自己乱做,吃过比石头还硬的馒头,也咽过夹生的米饭。

    学生们看着王忠雷光吃主食没有菜,都觉得这个老师“怪可怜的”,回去跟家里一说,给王忠雷送来一大堆白菜土豆。本就不擅表达的王忠雷感动得说不出话,走的念头就又被压下去了。先是打算至少坚持到学期末,后来又想“反正都来了,就把这届六年级教到毕业再说吧”。

    王忠雷留下来了。赵民兴再看他的眼光,不由多了几分敬重。村民的表现则直接得多,家里杀了猪,给王忠雷留点儿好位置的肉,下河捞了鱼,也不忘送王忠雷两条。

    “自从王老师来了,我们学习的心才算真正安定下来了。”现在已经在漠河市高级中学上高二的牟晓玥,这样形容王忠雷对大家的影响。

    “你把光明带来了”

    困难,并不会因温情的存在而消失。

    王忠雷大学学的是体育专业,曾是学校田径队的中长跑队员,速滑成绩更拿过全校第一。然而,北红小学首先缺的是文化课教师。

    刚来时,王忠雷拿起数学课本看上去觉得每道题都不难,但怎么把知识用适当的方法教给学生,令他一个头变两个大。他为学生不理解简单的题目发过脾气,也因学生的淘气一时意气撕过作业纸,还曾激动得把讲桌上的墨水端起来喝下去。

    来学校探望的于晶,看着王忠雷住的“比仓库还破”的屋子,看着曾经的体育健将放弃专业一心一意研究怎么教小学生数学,心疼不已,只盼着他快点下决心离开。

    2011年冬天,一个突然事件把于晶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也让王忠雷开始认真考虑离开。学校靠烧煤炉取暖,一天晚上,煤炉火没燃净,王忠雷睡梦中感到四肢无力,又隐约闻到煤烟味,心知自己很可能中毒了,挣扎着爬到门口,在推开门的那一刻晕了过去。单穿着一条绒裤的他,不知在雪地里躺了多久才转醒。

    得知王忠雷差点送命,远在老家的于晶泪如雨下。她忍受得了长期分离的思念之苦,但她实在无法忍受可能失去王忠雷的痛苦。

    就在这个时候,转机毫无预兆地来了。当然,觉得毫无预兆的只是王忠雷和于晶,北极镇中心校校长马建国则是背后“处心积虑”的那个人。

    “让一个年轻教师单枪匹马长期守在北红村,根本不现实。”马建国说。在他看来,为北红小学配一对夫妻档教师最合适。

    2012年,早就了解王忠雷和于晶情况的马建国,想尽办法把于晶也招进了北红小学。通过人员调整,王忠雷和于晶成了学校仅有的两名正式教师。学生们的英语课,长期由北红村的边防部队派官兵支教,两人则教除英语之外的所有课程。

    听过试讲,马建国认为于晶可能会是个不错的老师。没想到,于晶的表现完全超出所有人的预期。自从她来到学校,不但语文课有了常任教师,孩子们还第一次上起了正式而不间断的音乐课、美术课、手工课。于晶练过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在她指导下学生们的书写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逢年过节,于晶还会组织学生编排丰富又有趣的节目。

    于晶来了,王忠雷心里踏实了。巧的是,就在于晶来后不久,北红村通上了电,王忠雷总和于晶笑说:“你把光明带来了。”

    2013年儿童节,于晶提前精心准备,带领学生们创编、表演的舞蹈获得了全县小学生艺术节第二名。北红村的孩子第一次走出校门就走到了这么大的舞台上,这让家长们欣喜不已。

    这一切,对于于晶和王忠雷也是莫大的鼓舞。同年,两人结束爱情长跑,正式订下一生之约。当时只剩下十几名学生的北红小学,成了他们人生新阶段的见证。

    “我俩就好好干呗”

    王忠雷和于晶都觉得,自己的性格里有些随遇而安的成分。大学毕业时,于晶本可以去三亚任教,王忠雷有可能去南京工作。想想两人不能在一起,于晶放弃了,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先就业,等小自己一届的王忠雷毕业再一起规划工作的事情。没到北红小学之前,于晶还有机会进家乡大庆的学校,为了和王忠雷在一起,也放弃了。

    “既然在北红村待下来了,我俩就好好干呗。”于晶说出这番话时语气温柔又坚定。

    2014年,又一件喜事临门——于晶怀孕了。遗憾的是,很多该做的孕期检查于晶都没法做。除了交通不便,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只有两名教师。

    到了假期,两人终于有时间去产检,查出来于晶缺铁性贫血。冬天在学校吃不上新鲜蔬果,营养跟不上。很快,于晶的脚浮肿了,嘴巴也溃疡了,梳头时还大把掉头发。她不以为意,还总安慰惴惴不安的王忠雷。

    王忠雷劝于晶回家卧床休息,全校的课他一个人上。于晶坚决不同意。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帮可爱的孩子了。

    “我挺个大肚子,上课站久了,腿又肿又麻,没法走下讲台,都是孩子们把我搀下来的。”那一幕,深深刻在了于晶的脑海里。

    不久,儿子“小北”出生。孩子很乖,不闹人,在老家休产假的于晶总算有时间好好歇歇了。可是,她越歇越觉得不对劲,“心里就跟猫挠似的,总发慌,都有点抑郁了”。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