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推动高等农林教育迈向新台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培养托举现代化农业的时代新人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工作在高等农林教育一线的广大师生和干部深受鼓舞、倍感亲切,更加坚定了我们今后办学的努力方向、重点任务和奋斗目标。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关键是要抓好回信精神的落实。结合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和总书记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回信指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涉农高校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大有可为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心。

    第二,肩负兴农强农报国使命。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办学使命和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其次,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持续的科技创新支持乡村振兴,在不断实践中培养托举现代化农业的时代新人。再次,要不断孵化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凝聚改革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有可为的“三农”事业做得更美、做得更强。特别是坚定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化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来加快推动“新农科”建设。同时,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这是我们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中国农业大学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将小我融入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我,吹响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集结号,向党和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

增强办好涉农高校的责任感使命感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洪元

    学校党委于9月6日下午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学生学习座谈,同时对全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作出部署,把学习贯彻落实工作引向深入。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三农”事业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应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从夯实国家政权基础和党的执政基础高度深刻领会,从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关系角度准确把握,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要求上深入思考。

    二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把握正确办学方向。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凝练和聚焦到为“三农”事业服务上来,充分发挥林业高校一流学科优势,加快推动“新农科”建设,培养更多热爱林业、扎根农村的一流人才。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用回信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首先,把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其次,把回信精神作为办学治校、服务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适应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转型升级时代需要,满足从保护生态环境通向建设生态文明战略要求,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再次,把回信精神作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强化服务“三农”要求,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上进一步突出农林特色,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上进一步体现强农兴农责任。

勇于转型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张志坤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农林教育的肯定、鞭策,也是对农林教育的信任和希望。今后学校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进一步把农林院校办好。

    回信将进一步提高农林院校的战略地位。农林行业因为工作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行业竞争力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位置。农林行业的弱势,决定了农林教育的弱势。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吹响了关注农林高校的号角。未来,社会各界、教育行业一定能够更加重视农林高校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源,高等农林教育一定大有可为。

    回信指明了农林院校的发展方向。东北林业大学将从以下方面发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落到实处。一是立足生态优势,发挥学科特长。东林有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一流”学科,完整涵盖了林业行业的产业链,学校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还是在社会服务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对于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学校能够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也有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东林贡献。二是勇于转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随着林业行业的转型发展,东北林业大学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成立了全国首个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林业+人工智能的总体思路,成立了林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下一步,学校将面对国家战略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台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探索实践“新农科”,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人才为基科技为犁,耕耘“三农”沃土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陈利根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学校引发了强烈反响,为我们涉农高校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是夯实人才培养之基。我校出台了加强一流本科教育的二十条意见,加快推进“新农科”发展,全面推进“大国三农”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改造传统专业立“金专”,以建立金善宝书院强“金课”,以打造农科教合作基地建“高地”,以书记、校长、教授担任班主任育“农人”,为“三农”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是明晰科技创新之路。把牢学科专业龙头,对标国家重大需求,通过作物表型组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登建设一流之“峰”;构建“强势农科、优势理工科、精品社科、特色文科”的生态分布,拓建设一流之“广”;开辟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等新兴交叉学科,紧跟建设一流之“新”,始终用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方法,为培养能够胜任解决全球和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卓越人才提供新鲜素材。

    三是扎深服务“三农”之根。以我校牵头成立的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发力点,率先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间、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示范区;以中西部地区为着力点,在贵州麻江等贫困地区,构建“优势学科对接特色产业”的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南农麻江“10+10”行动计划、推广“双线共推”“两地一站一体”等新载体,将“大论文”写在“大土地”上,为培养“三农”英才提供肥沃给养。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涉农学科专业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任少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作为有着百余年农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大学,和与“两山”理论发源地相邻的大学,浙江大学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要更加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推进学校牵头的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建设,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用,做好农业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要更加主动地铸魂育人,针对“新农科”发展需要布局新兴专业,打造“神农班”“卓越农林人才”等涉农教育品牌,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务农的新型人才。要更加主动地繁荣生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聚焦设计育种、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开展前瞻研究,推动与医工信文理等学科板块的会聚造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涉农学科。

    基于当前的形势,国家发展高水平的“新农科”可以在4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开展面向未来的农业研究,我国的优质品种、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先进技术等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提前布局设计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培育重大原创成果,解决“卡脖子”问题。二是加大涉农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破五唯”,防止农科理科化,注重行业产业专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鼓励涉农学科在更大尺度上进行跨学科交叉,将学科交叉纳入涉农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类别。四是打通实验、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大力加强农业生态方面的动植物实验基地、农场等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创新园等建设。

答好“新农科”建设新时代考卷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李召虎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强化了我们“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办学使命。当前,我们长期服务并熟悉的农业、农村、农民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情况,答好“新农科”建设这份新时代出的考卷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是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布局新专业,着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产出更多引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加强新兴交叉研究机构建设,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发展,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设施,凝练培育大项目,争取产出大成果、解决深层次系统性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