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陇原 办好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莘莘学子,风华正茂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风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建校20周年。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年前,知行学院迎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春风应运而生,成为甘肃省首所民办高校。20年来,知行学院始终坚持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祖国和人民需要同气相求,勇挑爱国奉献的责任担当,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了积极力量。

    不忘初心,扎根陇原大地办学兴教

    初心不改,为党育人

    “在祖国版图中央,母亲河奔腾而过的地方,一所民办大学,迎着新世纪的朝阳,展翅翱翔。在丝路重镇兰州,五彩缤纷的安宁桃乡,一座巍巍学府,站在百年师大的肩头,开创着独立学院的辉煌……”西北师范大学刚杰·索木东老师创作的这首《知行礼赞》,常常在校园回响……1999年10月,百年名校西北师范大学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审时度势,创办了甘肃省首所民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时任甘肃省领导在当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西北师范大学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创办了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这是我们省首所普通民办高校,为发展民办高校开了一个好头。”20年来,知行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矢志不渝。20年来,学院从建校之初的“租房办学”到环境幽雅、人文气息浓郁的独立校区,从首届五六百名学子到如今数万英才遍布陇原,知行人孜孜求索,锐意进取,沿着“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内涵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虽步履维艰,仍克难奋进,共擎甘肃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学院先后被国家民政部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甘肃省民政部门评为“中国社会组织AAAAA级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等。2019年,学院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全国独立学院排名中列46位,居甘肃省独立学院之首。

    扎根陇原,服务地方

    这几天,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届毕业生、现任山丹县李桥乡东沟村第一书记的杜明阳特别忙,他任职的东沟村是前往张掖山丹马场和焉支山景区的必经之路,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他忙着和老乡们商量如何扩大接待规模,提供更优质周到的服务。杜明阳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上任之初就带领乡亲们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金张掖创新先锋”,他的事迹被《青年文摘》《大学生村官》等多家媒体报道宣传……

    潘李春是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2006届毕业生,毕业后他坚定地选择回到家乡,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三河初级中学做了一名基层中学教师,他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短短几年时间就成长为教学骨干,先后获评“一师一优课”二等奖,“优秀共产党员”“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并任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2018年他被调往麻柳九年制学校担任校长,这所学校地处陇南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生活条件艰苦,属典型的贫困边远山区,但他无怨无悔,毅然坚守乡村基础教育

    艺术系2019届毕业生罗闫兵这两天兴奋不已,他的“时光主题蜂蜜酒”创新创业项目落地了,申请注册的甘肃蜂小匠酒业开发有限公司已投产运营。在校期间,他的“时光主题蜂蜜酒”创新创业项目曾代表甘肃高校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荣获二等奖……

    他们是知行学院毕业生中的万分之一。建校20年来,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润心育人、滋兰树慧”,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近3万名毕业生。一批批知行学子,在这里得大学精神之润泽,受教于智者贤师,璞玉精琢,百炼成钢,砥砺人格,而后整装前行,奔赴各方。他们大多扎根陇原,服务基层,在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征程中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育人为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学生中心,突出教学重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首要任务,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引擎动力,全力推进实施转型发展和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思路,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积极开办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先后增设了物联网工程、税收学、学前教育、环境科学与工程、西班牙语等新专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辐射8个学科门类的31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院集中力量办好社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和社会声誉高的传统优势专业,确定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会计学、法学、新闻学为校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前教育、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为转型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学科专业水平明显提升,特色进一步凸显。2019年,学院启动实施了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环境工程类专业群等6大专业群建设,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是学院近年来积极落实生态环境发展理念申办的新专业。2019年,该专业首批学生已学成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积极投身环保事业。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不断增强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加大了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为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学院启动实施了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工作,有“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财务管理”等16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为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推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学院从智慧树、超星尔雅、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引进在线课程300余门,获甘肃省教育部门立项引进和使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13门,并在“市场营销学”“大型数据库”等课程中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学院法律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积极对接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开展法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效果明显。“实验班”在2019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客观题考试中过关率达到82.9%。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在相关专业教学中以学科专业竞赛为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甘肃省大学生“新道杯”ERP应用能力竞赛中,学院经济管理系两个参赛团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获得一等奖的团队将于11月代表甘肃高校参加全国决赛。新闻传媒系在毕业设计评价考核中开展探索改革,不看“论文”看“作品”,该系2015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曹志鹏,在校期间拍摄完成了《丽丽的误会》《虚度的日子》《相片与糖葫芦》《路中间有棵树》等多部微电影和短片,凭借这些作品他在甘肃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科讯杯”全国大学生电影大赛西部组一等奖,2014年被中央电视台导演选中赴非洲拍摄纪录片,现就职于中央电视台,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

    学院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了以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各专业实践教学比重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建成江苏顺丰、万达实业、甘肃广电总台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1个,学生集中实践比例由“十二五”前的20%提高到目前的60%。学院近年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与实验实训条件,建成了新闻与影音传播、电子信息工程、VR等9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有各类实验室百余间,满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 

    人才强校,内培外引会聚名师优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年来,学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来抓,潜心打造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学院现有专职专任教师180余名,外聘教师300余名,高级职称占41.3%。

    专家治校,教授治学

    自创办以来,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均由西北师范大学推荐,学院理事会聘任。他们学术造诣深厚、管理经验丰富,将母体学校的先进理念、管理方法、规章制度与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加以融合,使学院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目标更加明确,管理手段更趋先进。

    “又师大源流周护,高筑楼堂凌霄汉,更广延鸿硕崇黉府”。学院坐落于兰州市安宁区,得天独厚的办学地缘优势及与西北师范大学资源共享的渊源关系,使学院能够择优选聘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等高校名师。智者云集,群贤毕至,进一步保证了学院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择优执教的教师资源。同时,学院适时邀请了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来院讲学授课,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