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业产业兴起背后的教育力量
但当地金银花产业意料不到地迎来了第一大难关。经过了40多年栽培,当地发现金银花种植过程中出现了“易死苗”“病害多”“产量不稳”“单株产量低”等严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彭国平一头扎进了田野里,归纳出了“金银花移栽后死苗16个原因及其防治方法”,解决了困扰金银花栽培的技术难题,金银花产量提高20%以上。
第二个生死关马上来临,这样一个当地巨大的支柱产业,却一直在应用传统的熏硫干燥技术加工产品,2013年,媒体报道了隆回县金银花“熏硫加工”问题,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隆回金银花无法销售,价格从150元/公斤下降到20—30元/公斤,金银花产业怎么办?
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彭国平就已关注到隆回金银花产业的未来发展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出“无硫低温原位快速循环变温干燥技术”,成功地化解了金银花“熏硫加工”危机,且每年为隆回带来上亿元的效益增长,使金银花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像彭国平这样,湖南农大在科技创新上,突出产业技术链构建。一方面,根据区域特点,体现区域代表性,必须是地方政府和农民有强烈愿望,迫切需要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产业技术链的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领域布局,鼓励区域性“龙头企业+示范基地”。
“我们改变过去点对点的服务模式,专家团队在扶持全省主导产业时,不仅抓住单个产业进行技术攻关与科技推广,还注重‘全产业链’思维,助推产业做大做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邹学校说,在产业领域上,学校强调突出产业优势,所选择的产业必须是本省的农业优势和特色产业,而且要突出创业优势。在这些优势和特色产业链上,应在某一个环节或在某一个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有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学术领军人才,他们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能够在产业技术链上带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集群的形式,能够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在该校,以刘仲华教授为首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紧密结合黑茶产业链开展全程对接服务,推动湖南省2014年黑茶实现综合产值78亿元,从业人员30万人,安化黑茶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好、带动能力最强的富民产业。
以邓子牛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依托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开展服务,全产业链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建立起品牌、销售、金融、技术和信息服务5大服务体系,麻阳县农民人均收入中有近一半来自冰糖橙,麻阳冰糖橙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达28万吨,享有“中国冰糖橙第一县”美誉。
……
“全产业链”思维极大地增强了该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据统计,湖南40%以上的涉农龙头企业应用了湖南农大的科技成果,全省主要农作物推广新品种40%左右由该校选育,年推广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该校先后带动了油菜的“品质变革”和杂交水稻的品质与产量协同发展;将澧县打造成为“南方的吐鲁番”,产值10多亿元,带动了当地10万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宁乡花猪快速发展,2017年产销达20万头,产值20亿元,产品深加工率达30%,成为中国“四大名猪”之一;为隆平米、临武鸭、东江鱼、永州熙可、湖南烟草等系列湖南名优农产品品牌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如何办出没有围墙的农业大学
在花垣县麻栗场镇望高村,一朵朵大马士革玫瑰花绽放着美丽的青春,科普文化摄影基地人流如潮……往来的游人,无不凝神观赏,流连忘返。
“美丽乡村,就得要有乡村味道。”今年6月,湖南农业大学在其长期帮扶对象——望高村建立了大学生写生创作基地,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走入望高村,以“苗族和农耕”为主题的院墙文化走廊,让前来游玩的游客流连忘返。品黄桃、赏玫瑰、游紫霞湖、吃农家饭……村民通过文化扶贫带来的实惠,对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项目充满了信心。
立足三湘四水,不断延伸的社会服务拓展了湖南农大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的空间,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学生们在基地里实习实践,认识乡村;同时也成为很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完成科研论文、专业硕士博士论文的基地,让湖南农大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我们的社会服务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而是要反哺人才培养,回归大学本位,回归爱农初心。”陈弘说,建设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把基地作为反哺人才培养的平台,既增强人才培养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和情怀,增强了农大学子投身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湖南农业大学便先后开展了“双百富民工程”“大学生与农民双向素质拓展”等活动。2004年以来,该校每年暑假都会组织30支以上由专家教授牵头,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高年级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团队,赴各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专题调研等精准帮扶活动。15年来,学校博士团共组建团队400余支,参与研究生达3500余人。
同时,近3年来,湖南农大对接国家和社会需要,顺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以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民培育等为突破口,着力在村官提质、村民强基、产业增效、创新驱动四大工程上下功夫,培训层次丰富、师资配备精准、授课形式多样、持续服务到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个,为省内外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领军人才10000余人次,为农民和农业创造效益逾亿元。
专业“对口”,知识“对味”,技术“对路”的课程培训,不断增强农民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和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长沙县慧阳专业种养合作社的刘跃赛,通过培训尝到致富甜头,从白手起家在20亩的基地上种植葡萄、火龙果、水蜜桃,养鱼养虾到今年产值超过100万元,如今,每年的葡萄协会培训他都是最积极的一个。来自长沙穗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火雯说,这两年参加了湖南农大的培训后,她改变了生产、管理模式,无花果基地产量达到500公斤一亩,并创立了“互联网+农业”模式,4个多月就销售100多万元。“可以说,培训让自己重新认识了农业,做好农业既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需要有农业情怀、愿意为农业发展付出。”火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