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9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感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怎么读?一是要针对自己发问,二是要针对学情。先是搞清楚“我怎么读”的问题,继而考虑如何将自己作为成熟阅读者的经验加以总结、归纳、提升,再将这些真实、有用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关于这一点,我的个人经验是:推广跨领域阅读,务必让自己成为具有跨领域阅读的丰富经验与真实能力的人。要走出个人的精神舒适区,通过海量阅读,先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旦把自己变成行家里手,所谓“怎么读”或“怎么教”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产生。

    在我看来,阅读,本就是天下一等一美好的事;阅读推广,不过是将人类对书籍的美好情感、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阅读的美好理念,努力传播给更多的人罢了。“书渡有缘人”,我愿意继续与书为伴,做个精神世界的摆渡人。

    影响我的一本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在我看来,一个老师,不论教哪一学科、是否做项目学习,都应梳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的教育信念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语文教师必须助其“双向打通”。向内,帮助其建立其精神内核;向外,必须引领他们走入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要做到“双向打通”,需要教师既立足于当下,又着眼于未来。

    “面向未来做教育”,我们要思考未来对人才培养究竟有哪些要求,全球的教育已经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等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对“哪些能力是学生闯荡未来世界所必备的”进行深入思考并做出回答。在这一方面,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撰写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给了我非常多的启示。

    【推荐语】

    祝荣泉自称是“阅读的杂食动物”,大部头的学术性著作、经典或畅销书、音视频以及电子书都会涉及;他定义语文教师的角色是“人类优秀灵魂的搬运工”,认为语文教师要从“一般阅读”走向“专业阅读”,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给学生“搬运”优秀文本。

    2009年,祝荣泉的“广义阅读教学”课程实践和课题研究,成为当年教育部立项课题的子课题,试图为阅读贫乏的乡镇初中学生,提供一份较为完整的语文课程菜单。2015年,他设计的“生态语文课程基地”获评苏州市级课程基地,每学年开办一次“生态语文节”汇展基地建设成果。如今,阅读与考试、阅读与测评是他更多思考的问题,力图在区域内打通两者壁垒。他认为,阅读素养测评是改变阅读现状的枢纽工程。作为内容的开发者,他和省内一帮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共同研制的“看客壹佰”阅读测评系统,促进了阅读整体发生。

阅读是“病”,也是解药

祝荣泉

    作为高三家长,一个妈妈和一个爸爸分别给我讲了各自孩子的故事。

    妈妈说:“女儿伙同一帮同学把语文老师劝下了讲台。我女儿说,老师您挺着大肚子上课多不好呀,保护下一代要紧,您的课我们来帮您上吧。我女儿为了上好苏轼专题,读了三本《苏轼传》。你知道吧?那次考试,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我相信。但我不知道,那个老师作何感想?

    爸爸说:“期中考试前一天儿子说他累了,晚自习溜去了电影院看《小丑》。我跟儿子说,以后只要你想看电影,我都帮你请假。你知道吧?第二天作文题目《自主》,我儿子就从《小丑》下手,结果作文成了。”我相信。但我终于知道,高三为什么有那么多作文不成了。

    这两个故事,我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转述了许多次,意思很简单:阅读与考试本不是冤家路窄,何必让其决一死战?

    没错,阅读还远远没有我们设想的丰满。然而,阅读的病固然需要阅读治;教育其他的痼疾,我想一旦阅读理想发生,估计也就不治而愈了。阅读作为一个复杂的学习系统,理解和践行需要大眼光、大格局。不然,考试与阅读确实不能达成和解。阅读的诸多匪夷所思,都是考试左右的病态心理在作祟。现在,很多阅读围绕考试发生,结果是“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阅读走向阅读的反面。太多的人把阅读挂在嘴上,把分数放在心上,把试卷放在手上,乃至把阅读当成考试的对立面。掺杂了不良动机的阅读,又哪能带来对考试的利好?

    阅读是阅读的逻辑,考试考试的逻辑,这是两个系统,混淆不得。如果梳理两者之间的逻辑,应该是:阅读优先于考试考试服务于阅读。更迫切的一个话题是,要让“考试,为了更好地阅读”,考试要好好研究阅读。

    我所理解的推动阅读,本质上是用阅读的丰富性成就儿童成长的多样性。别的学段不敢说,初中层面目前阅读最大的不足,恐怕是大家在读同一本书。如果观点成立的话,结论就非常可怕。我是“三全(全科、全程、全员)阅读”的拥趸者,也是阅读素养“非标之标”测评的倡导者,阅读推进的要义在于个性的选择和丰富。好在推动阅读的西西弗斯越来越多了,像我前文两个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做阅读明白人,用阅读及阅读的思维摆脱教育的“剧场效应”,为孩子成长赢得个性可能。阅读这块大石头,永远不可能再次滚落山底。

    没错,我确信这是一个阅读的好时代。

    影响我的一本书

《宽容》

    2010年秋冬,因为有大把的读书时间,所以决定读《宽容》。读得很辛苦,西方文明史上那么多灿若星河的名字没几个是熟悉的,于是一边啃原文,一边打开电脑百度名词解释。就个人有限的阅读史,从没有一本书有如此的“信息密度”,让我几乎在每个文字间频频逗留。有“密度”的书,不仅在于庞大的知识覆盖体系,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碰撞产生的智慧裂变。《宽容》在我看来,就是一本高能之书。

    余华有一本书,叫《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平心而论,《宽容》的具体内容已经忘记殆尽,而且当时读得也只是一知半解,但它确确实实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它为一个语文教师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精神面貌,并时刻提醒自己站到更高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站在更远的时间维度上去评判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