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生活大课堂中成长
疫情期间面向学生开发的成长主题的在线微课程——主题丛单元“I can do it”,经过一周的试播,3月9日在天津市“人人通”网络资源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张宏丽名师工作室”团队历时一个月开发的学生学习平台,也是疫情期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教研抓手。
国家的教育公共资源平台解决了“停课不停学”的基本需求,可以说现行的每一套教材、每一个课时都已经有多节优秀的课例,并且校外培训机构、一线教师等也根据知识点录制了大量的微课。如果把这些重复性的课程资源一股脑儿地推给学生,学生每天学习这些反复再现的内容,效果并不好。
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以疫情为课程资源、通过多个主题的系统学习促成学生生命成长的英语学科类课程,一个经过转化与重构后的与学生在一起的课程?我们想到了两年来工作室构建的“主题丛”单元课程。当下的疫情防控正好为“主题丛”单元课程提供了宏大的生活主题。
形象地说,“主题丛”就如同一簇满是主题的鲜花,每个主题只是主茎上的一朵小花,而主茎即是单元核心性主题。“主题丛”的意义在于通过梳理英语学科育人内在向度,确立核心性主题,并以“主题丛”观念分析和把握散布在每个单元的关联性主题的内在关系,认定这些关联性的主题共同作用于核心性主题。单元课程内容围绕“主题丛”进行构建,参照历史与现实语境对每一个关联性主题的文本进行分析与重构,打破教材与学科的壁垒,通过课程统整,形成课程合力,彰显课程育人的价值。
主题丛单元“I can do it”微课程把疫情作为特殊的教学材料,将孩子们在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生活日常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与各年级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以“我能行”为主题、涵盖“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内的10个关联性微课程。
“我能做好一日安排”“我能帮助妈妈做家务”“我能打扫房间”“我能收拾书房”“我能制定健康饮食方案”“我能做有关健康生活的小调查”“我能做预防疾病的宣传海报”“我能做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海报”“我能制订旅行计划”“我能制作旅游景点介绍的小册子”……每一节微课不仅关注了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各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语言点,还聚焦各年级同一话题的核心词汇,最为重要的是把学生疫情期间的完整生活经历作为主题情境,并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突出学生的思考感悟、探究体验、参与互动,彰显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明确课程研发目的后,参与课程研发的教师通过头脑风暴确定课程核心性主题和关联性主题,梳理教材,对不同年级同一话题的词汇、句型进行整理归纳,再与现实语境整合,确保6分钟一节的微课浓缩的都是精华。同时,考虑到微课和绝大多数网课最大的问题是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突出“教什么”,缺乏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我们为整个微课程设计了“主题丛”单元微课程的学历案,确保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能通过学历案参与互动,突出了“学什么”。学历案还设计了单元评价任务和课时的评价任务,确保通过项目式学习,最终将关注点落在“学会了什么”。
在疫情面前,工作室快速做出反应,但是在课程研发和录制环节,工作室又似乎慢了下来。参与研发的教师都知道,这是一个面向全市小学生的课程,只有以工匠精神才能打造出育人的精品课程。
灾难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师生都不是疫情的局外人,身处其中,每个人都是这本教科书鲜活的例子。师生在参与课程共建的过程中,用英语去做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树立了“我能行”的自信,在生活大课堂上学会对生命的关爱与敬畏,学会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发现,学会规划自我、自律上进。无须纸笔测验,学生们的一份份项目式成果的展示已然是最完美的答卷。教师的字里行间的感悟就是他们的专业成长。
待春暖花开,山河无恙,一切终将恢复如常。“主题丛”单元课程滋润了师生的心田,总有些东西不一样了,痛过、恨过、思过、学过、做过后的师生们,在心里多了一份家国情怀的真切表达,多了一份使命担当和从点滴做起的动力。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