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东:教育的尊严要自己干出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6年3月2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教体局的一纸调令,把于晓东从另一个乡镇学校,推到了板泉中心小学校长的位子上。

    第二天一大早,于晓东按照镇领导给指的位置,在板泉镇的南北大街上来回走了好几趟,可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校门在哪。经人指路才到了学校,原来,板泉中心小学门口两侧都是沿街楼,本就不起眼的学校大门前,有1米多高的绿化带遮挡,不是本地人很难找到校门在哪,而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时刻威胁着师生的进出安全。

    “学校大门的问题,既有安全隐患,也影响学校形象和师生文化认同。”于晓东召集的第一次领导班子会上,他就严肃地提出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改变。于晓东当天就向镇党委作了汇报并赢得支持,学校规范治理就此落下第一斧。

    “说了算,定了干。”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但干劲十足的于晓东,一挽袖子,就带领老师们将学校大门两侧的花坛各去除20米,绿化树全部移走,现场清理干净平整,铺上小方砖。不久,他又找到山东第一名书法博士张传旭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新换门楣。这样,校门口敞亮典雅,很多家长看到后感叹:“这才有个学校的样子!”

    环境整治只是第一步。当时,板泉镇因社会环境较差,一度影响到学校教学秩序。一连几任校长,都没有打开局面,尊师重教也只是纸上谈兵,老师们走在路上,都感觉脸上无光。

    从哪下手呢?于晓东开始潜心研究板泉镇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板泉镇地处沭河东畔,三公里之内就有明朝重臣王璟的故居和“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板泉小学党支部也是莒南县第一个党支部,在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直接支持下诞生。

    “浇树先浇根,育人先育德。”于晓东深知,小学教育的六年将影响孩子一生。为此,他和老师们多次研讨,决定以“红色基因,从小传承”品牌创建为总抓手,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以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入课堂、润心田,引领学校创新发展。

    在校内,于晓东带领老师们建起了“践行沂蒙精神”文化长廊、传统教育文化墙、英雄长卷、学校党史展览室、学校党史纪念碑、“先锋模范”长廊,还展示优秀少先队员代表的事迹,以爱家、爱国、爱党为主题,介绍历史文化名人和板泉镇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校外,于晓东联系建立了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到渊子崖村抗日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教育

    当然,红色德育不能只停留在墙上和展室里。于晓东又开始推动红色德育进课堂,和师生一起编写《红色板泉》《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等系列校本教材。而后,由中队辅导员授课,引领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在体育教学中,于晓东推动每年举办一次红色运动会,学生模拟“红嫂救伤员”“红军的扁担”“独轮车支前”等场景训练,推动体育、德育融合发展。

    为了突出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的有机融合,于晓东又实施课题跟进,建立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红色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研究课题,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的子课题,老师们的干劲更足了,学生也人人争做爱家、爱国、爱党的“红崖好少年”。2018年,莒南全县仅有两个学校党支部被县委表彰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板泉中心小学榜上有名。

    “有了红色文化引领,才能全面发展起航。”于晓东说,“小学阶段重在全面发展,乡村的素质教育尤其需要关注。”他亲自设计建起了12个学生社团,又争取投资建起了乡村少年宫,每周三下午两节课,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课学习。

    短短两三年内,学校乒乓球队代表就荣获全市第三届乡村学校少年宫成果展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二名;在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成果展示活动中,合唱、手工两个项目均获二等奖第一名;在全县小学生体育联赛中,女子足球、男子篮球、乒乓球等均名列前茅。

    于晓东还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创客活动中心,学校团队获得山东省中小学生创客大赛的二、三等奖,紧接着,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在他和中心小学团队的带动下,板泉中心小学辖区内的10所村级小学,也开始扎实推进“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教育和学校的尊严,既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要教育人自己干出来。”于晓东说。如今的板泉中心小学,满意度越来越高,群众的口碑也越来越好。于晓东一如既往地扎根乡村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