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考生 家长须做好环境支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梁雨菲 绘

    根据我多年来对考生家庭的了解,发现高考的结果除了老师的指导和考生自身的学业水平及心理素质外,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甚至可以说,成也家长败也家长。今年的考生受到疫情影响,宅家备考中,家长成了代理班主任,家庭的影响无疑会更大。

    家有考生,更要注意保持亲子关系的平和。尊重孩子,引导孩子认识自我、适当定位、合理期望,情绪低落时学会自我调节,激发孩子的正向情绪。另外,不管家长多么关心孩子的考分、名次,也不要用力过猛。心理学有个“目的性颤抖”的说法,也叫“穿针心理”,就是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进去。有些事情,目的性太强,一心想做好,越使劲越不如人意。所以,督战队不如宣传队,家长的注意力要从分数转到孩子本身,亲子关系融洽了,孩子的情绪好了,学习的热情高了,效率高了,一切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即使有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评估自身情况 理性扬长避短

    这次居家备考,家庭成了临时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不同、有利有弊,但关键因素却是家长。因此,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重要影响,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努力将备考的不利因素看成家庭成员共同成长的机会。

    居家备考,节省了孩子上学往返的时间,作息安排更加灵活,生活环境舒适,饮食也更对口味。对于有较强自制力、自我教育能力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孩子而言,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大大增加,可以自行利用网络等教学资源;习惯于小环境学习的孩子,在时间和方式等方面可以自主安排,益处显而易见。

    但在家上学的弊端也不可小视,老师面对教学新形式有个摸索的过程,教学的总体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学生只能在网上远观老师讲课,没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热烈互动的氛围,缺失互相的启发、质疑和较劲,网上交流的时间总量和效果,与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无法比拟。特别对那些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习惯于在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比拼中学习的孩子,会比较懒散甚至过度自由,老师也无法发现并及时提醒。

    所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了解利弊因素,分析自身情况,评估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及具体的自学能力等,商讨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制订家长帮助监督孩子的具体措施。

    当然,每次大考,家庭矛盾都是影响孩子成绩的最大因素。宅家复习的特殊情况下,家庭成员的矛盾可能经常化甚至尖锐化,这是家长必须十分警惕的。不夸张地说,这正是考家长的第一难题。

    找到目标不辛苦,明确志向有动力

    考生家庭经常出现的一个矛盾焦点是,家长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上进,懒惰、怕吃苦,孩子却说复习已经很辛苦,被家长催促、指责感到痛苦。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懂事、懂道理,都想考得好,但其中有些人确实表现得没斗志、缺毅力、吃不了苦。普遍原因是孩子缺乏切实的目标,有的既无报考目标,更无人生理想;有的自己无目标,只靠家长下指标;有的好高骛远,目标太高,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引起焦虑;有的要求太低,起不到激励作用;也有的目标含糊,不停变化,患得患失。

    漫无目的读书苦,胸怀大志动力生。目标影响动力,影响学习的苦乐感受。有大目标者,刻苦不痛苦、辛苦不心苦、学习成享乐,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当然不会怕苦怕累。正如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宏大,必然动力非凡,毅力惊人。因此,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埋藏心底的真善美,激发出他的人生志向,鼓励他向目标高峰攀登。比如经常和孩子聊聊社会,评论当前的疫情,探讨人生,谈谈奋战在抗疫前线的英雄,引导孩子确立人生大目标。

    在历年跟考生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好多孩子连报考的目标学校以及专业设想都没有,也不清楚自己适合学什么,只等考分公布后,看够着什么就报什么。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既影响复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也会使报考措手不及。

    家长平时就要关注孩子的理想和兴趣爱好,通过与孩子聊天,了解他崇拜什么人,对社会上什么行业、职业以及什么人感兴趣。如果实在聊不出来,则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比如他看到、听到什么的时候,突然抬头挺胸,或聚精会神,或脸上泛红、眼睛发亮,或话语增多甚至滔滔不绝。如有上述表现特别是多个表现叠加,那就是他潜藏着的兴趣点。

    还有一个笨办法,就是直接读大学和专业的名称,观察他的表现,或者让他听的时候凭第一感觉,有点儿兴趣的就做上标志,然后再去分析和筛选。

    确定目标后还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通过分析过去的试卷,并请老师指点,弄清自己薄弱的科目及题型和知识点,明确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补短板,填洼地。二是将大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小目标,最好落实到每天各科目的时间安排。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从而使理想变成现实。

    稳定情绪才能振奋精神,关注点从分数转向孩子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都听不进,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顺手。复习迎考,是较长时期的高强度脑力劳动,情绪平稳非常重要。有的家庭几乎每天都有唇枪舌剑,孩子无法进入良好的状态,家长则更加不满,以致战争不断升级,恶性循环不止,严重的甚至令孩子走到人生最危险的边缘。

    家长切记不要做紧张情绪的带头人,更不要做恶化孩子情绪的制造者。曾有一位考生妈妈,高考前3个月时突然紧张起来,整天坐立不安,浑身莫名刺痛。儿子很快被影响以至于寝食难安,复习受到严重影响,一度曾打算放弃高考。因此,家长一定要想得开,挺得住,在孩子面前要尽可能地像个胸中雄兵百万的将军。

    家长不要过分重视,整天谈论高考,不要制造紧张局势,恶化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比较敏感,已经比较紧张了,就更不要动辄提醒“还有几天啊”“十年寒窗,关键时刻到啦”“全看你的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一定要努力”“要认真”“千万不能马虎”,这些话空洞无意义却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情绪。更要防止以“为你好”的名义,唠叨、催促甚至争吵、训斥、讽刺、漫骂,那样只会帮倒忙。

    当然,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搞大战之前的寂静,突然打破正常的生活秩序和习惯,制造过分安静的环境,甚至只字不提高考方面的事情。有的考生家庭,电视封存了,电话拔线了,手机静音了,还特意关照亲友不来访、不来电。这些做法,让孩子明显感到家人如临大敌,或者在刻意减轻他的压力,反而会更加紧张。

    家长还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复杂情绪,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正值青春期又遇人生大考,孩子的情绪会特别复杂,变化快,波动大,时而自信爆棚,时而牢骚自责。经历过孩子高考的家长形象地比喻说,考生家长要“先做垃圾桶,再做除尘器”。针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要尽力先搁置争议,既不要当成足球,见了就踢,也不要当成排球,立即扣杀。而要做高科技的垃圾桶,先无声地、毫无反应地接收孩子的不良情绪,然后进行分解、分类,提取可再生、可利用的物质。找出原因,化解矛盾,并且尽可能地转化为积极因素。千万不要让青春期和应考期再叠加家长的更年期。

    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提升到其生命安全的高度。每年都有与高考有关的轻生事件,而每个事故都有征兆,家长一定要预防在先,在保持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及时了解孩子遇到的问题,同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反常现象。比如,常常发呆,唉声叹气,女孩流泪,男孩发飙。比如,平时总是吵闹的孩子突然变得很少说话,不理人;平时安静的孩子突然变得话很多,自言自语或骂骂咧咧,动不动就生闷气或者发脾气。

    孩子如果动作幅度大且粗暴,摔东西,撕书本等,发泄心中的不满,反而是好事。就怕没有机会发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还有明显吃得少、吃得慢,或吃得快、吃得多,睡得太早或太迟,睡得不安稳、不停地翻身,穿衣打扮突然很随意或突然很讲究……家长就要注意进一步观察,增加交流,找到变化的原因。

    (作者系中国关工委教育中心特聘专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