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教育凸显责任与创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简介:葛军,博士,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名校长专栏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①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附中”)起源于1902年由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学校肩负社会重任,善育英才,百年间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校友。118年来,学校锐意实验,推陈创新,一直坚持“面向群体、菁英教育,分层推进、差异发展,课程重构、关注效能,多向贯通、多元融合”,行进在建设高品质学校的路上。

    基于我校的生源状态,我们定位于做菁英教育,努力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厚实的底子。“菁”指生命力旺盛,草色青青,意蕴附中学子的可持续发展;“英”指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指具备核心素养的附中学子的卓越成长。菁英教育,就是提供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有担当、人文素养厚、科学理性强、创新意识浓”的教育环境。我校秉承“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以“格致诚明,质文竞进,勤求新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高质量地培养创新后备人才。

    教育即生长。以生为本,“生者,为学卓越”,就是附中永恒不变的教育态度。我们期待每个孩子在学校健康生长,各自卓越,落实到学习生活状态就是“让每个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一点点,似点滴成溪、汇聚江海,即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在高远处。这也可以消解当下的一些教育急功近利现象,使教育回归初心。

    为落实菁英教育,我们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建立起基于品德养成、思维品质、实践能力以及生长时空的四维学校优质课程体系,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多样性。

    以生为本,就是始终尊重人的主体性,把握“学习”的本质,强调智能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无界限的学习新方式以及获取资源、驾驭复杂情境、自我生成、不断生长的能力。为此,我校积极构建新型的“创意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共同的“创想”“创作”“创造”,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等,实现师生的思维提升、智慧生长、创意丰富。在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权的学校文化氛围中,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建构是自主发生并进一步演进为附中的文化自觉的。在其中,师生、师师、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在交互引力中共同成长为优质资源的创造者与提供者。

    实施菁英教育的行动策略是扎实规范,追求效能,全面、全体育人。我们始终坚守学校是“能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做梦;培育青春精神、赤子之心,为人的一生健全、可持续发展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精神的底子”(著名校友)的地方。这里所说的精神的底子就是“责任”,学业的底子就是“创造”。正因为责任和创造,附中人才有了健全人格的菁英形象。

    在当下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学校教育改革中,我们正在积极探索高中多样化课程环境下的菁英课程建设、课堂育人范式变革、教师卓越发展及学校现代化治理等,把学校建设成为“生长的绿、灵动的水、思考的人”交相辉映、充满勃勃生机的高品质示范高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