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大学为何总能忽悠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郭立场

    中国邮电大学、中国传媒艺术学院、华北科技大学等高校来招生,乍一听,还以为是名牌高校,可是这些却全是虚假大学。近日,“上大学网”发布了《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警示榜中的虚假大学遍布13省,逾七成位于北京。网民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虚假大学的监管,教育部门提醒可通过教育部官网查询所有正规大学的名单。

    虚假大学,是指未经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审批,没有办学资质而私自招生办学的学校。从公布的《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看到,这份榜单包括全国各地100所高校,其中以北京地区的高校居多,名称多冠以“中国”、“首都”等字样,和正规高校名称极为相似,都建有虚假网站,批量抄袭简介盗用图文,容易混淆视听,以假乱真。

    诸如此类的虚假大学,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钻政策的漏洞,挖空心思诱人上钩。而考生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往往面对维权艰难、投诉无门的困境,最后不得不自认倒霉、不了了之。其实,山寨大学终究是山寨的,不论装裱得多么冠冕堂皇,宣讲得如何以假乱真,终究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然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想上好学校的低分考生及其家长求学心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往往经受不住虚假招生宣传的诱惑,成为受骗的对象。此外,监管上的缺位,惩处上的乏力,更是为这些山寨大学继续坑蒙拐骗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条件。因此,避免上当受骗,识别虚假大学很重要,需要考生及家长擦亮双眼,提高警惕,莫因小失大。然而,考生及家长的识别能力毕竟有限,要从根本上消除虚假大学,需要相关部门明晰职责定位,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政府行为若错位、缺位,不依法行政,就会损害法律的权威,助长招生失信行为的产生。

    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具备招生资格院校的招生规模一度膨胀,而教学质量却提升不够,其信誉大打折扣,不时成为人们质疑高等教育信誉的话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为了自身发展,遵循经济规律适度赢利,是合情合理的。但教育毕竟具有社会公益事业属性,毕竟不宜仅以赚钱为目的,因此高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能玩“虚假”,在招来学生、收取高额费用之后,就糊弄了事。透过招生乱象,不难发现“大学情结”和“文凭迷信”的严重。在“学历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学历和文凭就成了交换关系的中介。其背后的假设是,有了学历,就有了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在无法对一个人的能力准确考核的情况下,社会对资源短缺人才的任用,就只有以学历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客观依据。尤其是当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对文凭和学历的偏见时,比职业中专、大专院校高一层级的大学文凭,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盲目追逐的对象。而纠缠于其中的,其实并不是务实的选择,更多是务虚而从众式的盲目选择。

    不难看出,招生乱象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笔者以为,淡化对高层级大学的膜拜,务实地选择大学进行深造,其前提是弱化文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会成才的标准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为社会常态,中国社会才可能走上科教兴国、人才兴国之路。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