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不及格也进大学”何不提前分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骏

    在众多考生和家长的期待中,上海高考分数线终于揭晓,文科一本448分;二本403分;理科一本405分,二本331分。有明眼人注意到“及格分360,也就是说不及格也能上本科”。其实,去年上海理科二本的录取线342已经在“及格线”以下,今年只是又掉了11分而已。

    上海高考共考四门课,每门满分150分,按百分制60分及格的比例,应该90分为及格,四门课都及格需要360分。现在理科二本录取线331分,平均每门课只需82.75分。所以,网友嘲讽说,“每门课都不及格,还可以上大学,难怪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工资不如农民工”。

    高考不是课堂考试,网友弄错了。课堂考试重在测试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如果60%都达不到,说明掌握情况不好,需要弥补,所以有“补考”一说。高考以选拔为主,由高到低决定学生进入大学的资格。国外在高考录取时,需要参考高中会考成绩,就因为会考成绩更能反映测试结果。所以,高考录取本身没有及格概念。

    话虽这么说,但也只有在高考竞争激烈、试卷难度很大的情况下,低于60%的卷面得分才说得过去。像上海这样因为考生人数年年减少、大学录取率年年上涨的地方,试卷难度没理由越搞越难,如此,录取分数线还一年比一年低,确实不但引人遐想,而且还会产生负面的教育后果。

    最直接的后果是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当过老师的都知道,不怕学生差,就怕学生差距大。再差的班级,只要整齐,老师掌握好难度、节奏和方法,就可以控制课堂,保证进度。但如果学生彼此相差过大,既要满足基础好的学生,不使其吃不饱,又要照顾差学生,不使其跟不上,难度就会大很多。

    本来,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为了体现教育公平,各地录取分数线有高有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已属不易。现在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基础仍然不足,最发达地区的学生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只会让课堂教学难上加难,进而削弱教学效果,拖累原本基础较好的学生。

    不能说“高考不及格”也进了本科的学生,都是学习不用功、基础不扎实的,考试时过于紧张,一时失误甚至兵败如山倒,导致“错杀无辜”的现象历来不少。但反过来,“高考不及格”但又过了录取线的学生中,确实有许多不喜欢读书、也不擅长读书的。他们未必一无所长,但兴趣和长处不在读书上,也是实情。

    不喜欢,还得考,考个“不及格”,还得进大学读书,不是出于他们的愿望,而是家长要求和社会期望:在当下中国,多少家庭相信读大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其实许多大学生四年之中浑浑噩噩,打游戏,谈恋爱,睡懒觉,迟到翘课,多半课程需补考才过。他们上课没劲的样子,足以让教师讲课彻底失去成就感。如此社会浪费资源,家长白花金钱,学生虚度年华,有何必要?“陪太子读书”早已从中学蔓延到大学。

    中国劳动力供应已经走过了拐点,从2011年开始,总量逐年减少,2012年减少了345万。一方面需要简单劳动力的岗位招不到人,薪水不断上涨,频频出现“农民工收入高过白领”的现象,适销对路的技校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每年700万大学生毕业,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转而从事卖肉、做烧烤等无需高等教育背景行业的也不少,“读书无用论”再次回潮。在此背景下,何不在中学毕业阶段,就让这些感受不到读书乐趣的孩子,提前分流,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这对社会、家庭和孩子肯定更有意义。

    当然,要实现这一转型,不但需要社会特别是家长转变观念,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增加社会需要的技术和职业教育,适当减少大学招生,或者改革高考制度,调整各地入学名额的分配,更需要有关部门在就业、居住证等方面,改变对大学学历的不合理乃至不近情理的苛求。全社会的气氛整体宽松了,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愿意的人生安排。如此,“高考不及格”现象才会减少,其他地区喜爱读书的学生才有更多机会进大学实现人生梦想,特大城市中随迁子女才可能通过异地高考体会教育公平,中国才能收获“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更多成果。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