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匹配提升办学内涵 六接点推进校企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0.1兆瓦光伏电场 钣金加工实训车间 学生在农林产教研发中心实训 蓝海学院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 承办甘肃省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场观摩会 赛会学员在德国曼海姆国际职业教育学院培训结业

    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这一属性,不仅决定了其与职业、产业和企业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也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特色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促成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因,不外乎三种:一是法律约定。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背后就是一整套自上而下、责权清晰、相互衔接、便于操作的职教法规。二是情感维系。校企双方基于人情关系建立联系,既缺乏法律的保障约束,又没有确定的利益扭结,往往会因人事变动、利益分配不均等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随时破灭。三是利益驱动。校、企双方基于共同的利益结合点在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之间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这在国家职教立法相对滞后、企业职教职能明显缺失、核心竞争力尚未引起用人单位足够重视的当下,无疑是推进校企合作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2008年以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为强大内驱,紧紧围绕当地以风光资源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以农作物制种和节水灌溉为核心的“一特四化”农业、以敦煌莫高窟和卫星发射中心为品牌的旅游业,按照“四匹配一提升”(以专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人才质量匹配企业需求、办学条件匹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匹配合作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总体思路,瞄准利益这一纽带,主动寻求与企业“联姻”,逐步摸索出了土地入股、设备租赁、合资经营、人才供给、价值推广、品牌植入等六种校企合作的有效接点,不仅全方位推进了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高位对接,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院转型跨越发展,大大提升了办学内涵。

    土地入股 

    近几年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旅游、农业和风光资源,基于骨干高职项目重点建设专业,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动”,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以新能源为品牌,以机电、制种、旅游、土木、化工及财经等为支柱,架构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体系。其中,新能源相关专业已经达到10个,在全国高职院校率先形成了涵盖风能、太阳能、热能三大领域,包括能源动力、机械制造、电力电子三大板块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唯其专,方可立;唯其立,方可业。优势专业的培育,离不开专业化、生产性实训条件的支撑。如何破解资金、技术等的制约,打造高标准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将目光移向了校内闲置土地及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经反复论证和多方磋商,该院以土地入股,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围绕太阳能应用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等专业建设,实施了集生产、实训、科研于一体的10.1兆瓦光伏电场项目。电场占地600余亩,规划投资1亿多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2.1兆瓦已于2011年底并网发电,二期工程8兆瓦将于近期建成投产。该项目按股份制模式运营,在建厂及生产过程中承担相关实训、科研任务,既解决了企业建厂的场地及政策瓶颈,又解决了自身生产性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而且以此为平台,建立了“酒泉市新能源技术产学研示范基地”,开拓了产学研结合的多赢途径。

    设备租赁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拥有全真实训环境和先进实训设备,无疑是其特色化、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示范项目启动以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依托优质企业,开辟战略性校外实训、就业基地170家;一方面加大自身投入,着力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先后投资约8000万元,服务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群)建设,实施了2万平方米工科实训基地项目;服务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实施了3000平方米烹饪酒店实训中心项目;服务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群)建设,实施了6万平方米农林产教研发中心项目。现已建成新能源、机械制造、化工、土木工程、农林、烹饪酒店、汽车技术、电工电子、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校内实训中心15个、实验实训室14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逾5000万元。校内、校外两大实践平台的建立,为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设备有了,如何使其按照生产要求运转起来,从产品产出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发挥其应有价值,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再次把目光锁向企业,将机械制造实训中心静电喷涂处理等相关设备整体租赁给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钣金加工生产线(实训车间),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接相关专业学生实训,消耗性实训基地由此转化为真实的生产车间,教师和公司员工合一,教学与经营管理一体,岗位练兵,生产育人,显著缩小了工学之间的缝隙,极大地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及其育人功能。

    合资经营

    合资经营对于企业而言,只是一种运营模式;对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则是一种基于资源、能力等的互补关系而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享成果的校企合作方式。

    近年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以农林产教研发中心为核心示范园,由政府部门牵头,政、企、校、科研院所四方联动,以“一园六区八中心”(核心示范园;主要农作物品种及技术研发示范区、种子加工示范区、城郊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区、设施养殖园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中心、棉花工程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种子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测土配方工程技术中心、植物病虫害检疫检测中心、动物疫病检疫检测中心)为基本框架,实施了“酒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项目,现已完成核心示范园一期工程。该项目引入兰州昶荣园林温室工程有限公司,由学校出资70%、企业出资30%合资建成,平时由企业管理和收益,生产季节由学院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进驻,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训,每年可承担相关专业350名学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任务。借助合资,校企扭结为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教学与生产同步。

    人才供给

    在职业教育的产销链条上,如果说学校处于生产市场的一端,那么企业无疑就处于消费市场的一端;企业建立稳定人才源的消费需求,从根本上拉动着学校的人才产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才供给当仁不让地成为校企合作的根本节点,而订单培养也由此成为校企合作的常规模式。

    近年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扩大订单教育,先后与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了“敦煌种业学院”,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创办了“蓝海学院”,与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了“庆华学院”,并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当地种子企业等创办了大量订单班,依托长三角机械电子企业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学校按企业订单量体裁衣组织教学,企业按协议约定吸纳毕业生就业,既满足了农业、服务业、化工等行业企业渴望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的内在需要,也有效化解了学校生产性实训资源相对紧缺、企业文化教育长期滞后、对口就业率偏低等的瓶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了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合作育英才,工学结合强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重点专业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全部达到90%以上;2013年,60%以上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即被实习单位直接录用,截至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98.73%。

    价值推广

    在文化管理时代,企业更需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寻求更大的社会认同,而职业院校及其学生因其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则为企业推广自身价值提供了理想土壤。

    示范项目启动以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借助自身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基于企业渴望通过学校和学生推广自身文化、产品及形象的需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层面和途径,与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金风学院”,实施了风光电互补路灯项目;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大禹学院”,建成了节水灌溉示范区;并与一大批企业在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广泛开展了深度合作。这些尝试,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实训基地共建和产品推广,更将企业文化直接导入了校园文化。截至目前,校企合作组建新能源应用技术推广、组织培养等项目部4个,成立王栋工作室、段学义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6个;建成“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开发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院级精品课程63门、特色教材30余部;自主研发风电、光电实训设备10套,取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项,获取专利近30项、市级科技进步奖等近20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