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数字技术建设了一批高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和优秀学术网站建设,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发展成为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大型综合调查项目,被国际社会调查合作组织(ISSP)接纳为代表中国的成员单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已被8家重要国际数据库的15个索引收录;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被SSCI和A&HCI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商法律网、四川大学的符号学网站、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国外语战略研究网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八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截至2012年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达到48.2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8.3万人,其中,教授5.4万人、副教授12.9万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1.29%和26.77%。具有博士学位的6.81万人,比2003年增长7.88倍;具有硕士学位的20万人,比2003年增长2.47倍;分别占总人数的14.13%和41.6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名师大家和中青年骨干不断涌现。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科研项目及“新世纪人才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项目支持下,涌现出一批立足学术前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批在各学科各专业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物。三年来,共支持学校聘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00多名,学术带头人近千名。很多高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院士相应的待遇。

    鼓励高校教师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优秀人才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地“走出去”,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开,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优秀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发言,出任国际学术机构负责人,在国外单独或共建研究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高校教师充分利用国际学术会议,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递正能量。北京大学的“北京论坛”,复旦大学的“上海论坛”,南京大学的“江苏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等一批高层次学术论坛,为高校教师在众多重要领域主导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了高端平台。

    未来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引领能力,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高校综合研究力量雄厚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对重大问题做出前瞻性、预测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积极、稳妥、有效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