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园丁”“导游”找寻教师本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只会听话的植物。”日前,浙江宁波某小学一名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激起网络热议。这篇题为《园丁与导游》的文章,除展现现代小学生独特且充满个性的思维之外,更引发了人们关于教师隐喻的思考。

    ■刘波

    教师就像是辛勤的园丁,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早已成为集体无意识。正如宁波这名小学生在文中所说,从幼儿园开始,自己就被教师告知“老师就像园丁,哺育学生成长”。同时,园丁只是教师的隐喻之一,表征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此外,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红烛、春蚕等隐喻。

    就园丁这种隐喻来看,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育,并彰显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在这样的隐喻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动改造的一方,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而且园丁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花苗修剪得整齐划一,从而忽视了花苗的独特性。比如盆景常常是园丁强制扭曲的结果,盆景中的幼苗不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在童年时期就被园丁随心所欲的摆布。

    这名小学生提出的“导游”也可算作教师隐喻之一。很多人认为,这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师正该像“导游”那样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由探索,而不是压制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笔者看来,把导游作为理想中的教师形象来期待,也并非完美。因为导游往往根据事先安排好的路线带领游客游玩,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缺乏自主性。而相比之下,学习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需要主动性的参与。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对小学生求全责备,他们能想到学习要兼顾每个人的独特性,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他们将导游职业美好的一面放大,实际上也体现了他们对教师的殷切期望。

    身为教师,从教师隐喻的变化里,从小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盼中,我们能得到许多启示。当前,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转变,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求,更好地符合家长、学生、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我们究竟该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我们该拿什么去赢得公众的尊重?时代在变化,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其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等都在变化,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样的变化,必须主动适应现在的学生。

    当前,教师的内涵早已超越了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春蚕精神”,以及牺牲自己照亮被人的“红烛精神”。教师首先要做自己,或者说,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相信这是对我们成长方向的一种忠告。

    在陪伴、引领、支持学生成长的同时,与他们共同分享学习的喜悦,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生活更加精彩——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令人折服的专业能力,具备广泛的教育影响力,更需要教师拥有让人生更幸福、更充实的智慧与能力。而这样的教师,必然是回归了“文化人”的知识分子本色。

    让教师找回自己的本色与定位,让教师成为一种有专业尊严的职业,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人的努力。唯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受社会尊重的群体。(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